[皮海洲看股市]科创板迎来首批限售股解禁影响有限但“A股脖有待正视
1月22日是科创板开市半年的日子,这一天,科创板将迎来首批限售股的解禁。限售股解禁与套现原本就是市场非常敏感的一个话题,恰逢今年1月又是限售股解禁的一个高峰,此时科创板迎来首批限售股解禁一事自然格外令人关注。
不过,尽管科创板首批限售股解禁受到市场的关注,但这首批限售股的解禁对市场的冲击却较为有限。据统计,此次解禁的限售股规模合计1.24亿股,按上周末的收盘价计算,解禁股的市值共计41.1亿元。相对于科创板目前1600亿元左右的流通市值来说,占比仅为2.56%;相对于整个A股市场来说,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科创板首批限售股的解禁,对于相关个股来说,或许存在局部的影响。从解禁股数量来看,前三名分别是中国通号、澜起科技和光峰科技,分别为7562.94万股、470.4万股、353.84万股。从解禁市值来看,中微公司、中国通号、澜起科技位居前三名,分别为5.86亿元、5.69亿元和4.08亿元,投资者有必要适当注意相关个股短线的投资风险。
其实,就科创板首批限售股的解禁来说,其对市场的冲击有限,这个实际上不应该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市场最应该关注的是,在限售股问题上,“A股病”蔓延到了科创板,而科创板是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在限售股的问题上需要有自己的制度创新,不能让“A股病”在科创板上重演。这是整个市场需要正视的问题,也是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的使命所在。
那么,在限售股问题上,“A股病”的表现有哪些呢?本人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是限售股解禁与套现,股价不跌反涨。按照供求规律,限售股解禁,意味着市场供给增加,那么,股价应该看跌。这也与市场把限售股解禁视为利空的解读是相匹配的。但令投资者意外的是,一些上市公司限售股的解禁,股价不跌反涨,有的甚至还是大涨,仿佛限售股解禁是重大利好到来似的。而随着科创板首批限售股解禁日子的到来,这种情况目前也在科创板上演。如中微公司的股价从去年12月初的65元附近,一跌炒高到了日前的198元,这种炒高股价迎接限售股解禁的做法,总似乎有些违规常理。而这种炒作的背后,通常有着内幕交易或操纵股价的嫌疑。当然,是不是真有内幕交易或操纵股价,这需要监管部门查过之后才知道。因此,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监管部门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真正做到有异动就有监管。
其次是人为增加限售股的问题。科创板迎来的首批限售股,其实是在新股发行时人为增加的限售股,其持股对象以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新股发行时参与配售的机构为主,其持股的成本也就是新股的发行价格。这部分限售股显然是占据了新股首发规模的,也是新股发行份额的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限售股,理应在新股上市时一并上市流通,而不应该加以限售。毕竟目前新股上市时的规模在整个公司的总股本中是明显偏低的,最多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5%。用极低的股份上市,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公司股票的价格,而是迎合了市场投机炒作的需要,同时也加剧了公司股票的投资风险。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有必要予以纠正。而科创板是股市制度的试验田,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所作为。
此外,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限售股的产生。A股市场限售股源源不断,股市成了限售股股东的提款机。虽然限售股股东因此踏上了暴富之路,但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因此,A股市场需要减少限售股的产生。而这个问题显然是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应的。因为根据目前的规定,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的公司,IPO的首发规模达到25%的比例即可;4亿股以上的公司,首发规模达到总股本的10%即可。如此一来,上市公司限售股规模高达总股本的75%甚至90%,是首发流通股规模的3倍甚至是9倍。如此一来,伴随着新股发行的步伐,海量的限售股就源源不断地流向了股市,成为困扰股市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创板作为A股市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啃硬骨头”的勇气,为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作出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