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还流行一种更加激进的运作模式——委托市值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上市公司筹划定增时,为吸引机构资金长期入驻,大股东承诺将其所持股权委托给参与定增的机构管理。
如此一来,机构可获得市值管理的增值收益;更重要的是搜集了大量筹码,掌控了公司股价的“主导权”。
“说白了就是操纵股价。”前述私募人士对记者说,目前证监会对市值管理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做法风险很大。
市值管理
关于市值管理,虽然在上市公司定增公告中难觅踪迹,但却在类似的资本运作中出现。
例如,XH公司大股东近日公告,拟通过股权转让加委托管理的一揽子计划转让XH公司控股权。而在这个设计精密的方案中,首度将市值管理公开化。根据协议,接盘方厦门鑫汇有意愿配合上市公司进行业务资产整合、协助改善营利能力,股权转让方将转让后剩余的全部限售股合计1.05亿股(占总股本的20.02%)委托厦门鑫汇进行市值管理,并对超出3.66元/股部分按40%的比例支付相关费用。
变相股权激励,涉及利益输送:上述资本运作的最终目的原本是为了实现再融资,但在现实情况中,不少定增计划还有其他特殊目的——股权激励、曲线MBO(管理层收购),甚至涉及利益输送。
如2014年1月初,K公司发布定增方案,拟向大股东和汇添富旗下汇康资管定向增发,而汇康资管的出资人正是K公司管理层。因此,该定向增发实际是一种变相的股权激励。
“如此激励,管理层没有了业绩条件的约束,大股东也没有了盈利补偿的要求,真是一举多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此类定增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另一市场人士称:“公司此次引入汇康资管计划,除股权激励的创新外,与股权激励相比,集合理财计划还可以避免高额所得税。”
除另类股权激励之外,还有定增计划的参与者,有意设计出复杂的持股结构,目的在于隐藏实际投资者身份,背后存在曲线MBO等特殊意图。
如CY公司2013年10月末发布定增预案,拟以7.11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1.5亿股,发行对象为深圳创东方投资拟筹建和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值得注意的是,CY及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人员拟参与该股权投资基金的认购。管理层通过认购该基金的份额,最终持有不超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30%的股份。而另一方面,CY公司的前两大股东近期持续大笔减持,持股比例持续下降。此消彼长的背后,隐现MBO的痕迹。
不得不提的是,MBO在上市公司运作中一直是一个隐秘的话题。通过信托产品参与定向增发,曲线实现MBO究竟是否违规?现有法规虽未明确,但其中存在的信息披露透明度问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