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国际经济状况,也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创造了条件。从2002年4月份以来,各大经济机构均相应调高了2002年各国经济增速的指标,虽然世界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但也没有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而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的程度,也不像早些时候人们所担心的那么可怕。在此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这一话题的提出,确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也不是一减而就的。项怀诚打了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前四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开了很多的项目,如同种树,挖了很多的坑,必须把这个树种完,必须把坑填满,因为基本建设工程本身搞半拉子工程,损失一定很大的,金上马,银下马,下马也需要钱的,所以必须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项怀诚同时称:“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要逐步淡出。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长能够长期地执行积极财政政策,而不出问题。今后我们逐步淡出,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要用几年的时间。我实在不敢作出准确的预测。”
事实上,观察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债市场进行的公开业务操作,可以发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淡出的行动。2002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债市场进行2002年第15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继续卖出国债,回笼货币。这是央行连续第三次通过货币市场吐出国债,收紧银根,而前12次多是吐出货币,放松银根,促使市场利率下降与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再有一两次正回购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发行,就意味着1996年4月1日以来的以降息、放松银根为主的货币改革可能真的告一段落了,有可能转而走向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这说明,国家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即几年来每年发行几千亿国债、大搞城市建设、电力建设等重点项目,刺激投资、内需的“积极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悄悄发地变化。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指出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意味着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将要发生。
我们估计,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将是渐进的,而不会像1993年那样一下子就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磨炼,中国政府的经济调控水平与调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那种要么开闸泄洪要么关闸堵死的行政调控已成为历史。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不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但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投资者应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