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和审批制的优劣,过去几年中市场已经进行过多轮的讨论。2015年的两会注册制正式作为A股市场的改革方向被明确地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方向的改革的长期优势无须多言,能提高企业上市新股发行的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减少粉饰财务报表炒作壳资源,并且对最终把投资决定更聚焦在基本面都会有正向的影响。
但科创板推行的深远意义远不仅在于对注册制的试点。首先,放宽了对企业盈利的限制。到目前为止,A股各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都对上市申请企业有明确的盈利要求,主板和中小板要求至少三年的连续盈利记录,就连创业板也要求在企业年收入不低于5000万人民币的前提下有至少一年的盈利记录。而科创板对估值在15亿人民币以上的申请企业不做盈利要求。这在A股历史上是首次。该项变动对本来只有寻求海外上市一条路的未盈利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大量还处于成立早期的科创企业来说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途径。
除去对盈利要求的放松,科创板对VIE架构以及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企业也明确表示可以容纳,这些变化都有利于吸引更多本来只能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认真考虑在A股或者多地上市。
目前A股市值的行业构成和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行业构成有很大差异。以明晟中国指数为例,新经济板块 (信息技术,消费,医疗,媒体与娱乐)占51%,占A股市场整体市值的47%。由于盈利要求,股权架构等更多原因导致较多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科技相关板块(软件,硬件,通信服务,新零售)占明晟中国指数权重的19%,却只占A股市值的10%。如果科创板可以成功推行并最终推而广之,这对于整个股票市场的均衡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长期引导作用。
其次,更严格的退市规则。A股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未真正形成一个有效的退市机制,导致了对财务造假,经营状况可疑等此类本该严罚的行为事实上的网开一面。在科创板新公布的制度安排下,除了退市标准会被更加严格地执行之外,退市流程所需时间也会从目前的四年缩短到两年左右。更重要的是,科创板规定一经退市,永不翻身,再不可以谋求从新上市,力争在源头发挥制度的威慑力量打击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关于要求保荐机构跟投以及企业核心人员持股锁定期延长的规定也有别于目前A股市场的操作模式。可以看出科创板力求从成立伊始把企业,券商及其他上市服务提供机构的利益同二级市场投资人的长期利益校准。
从海外机构投资人的角度,以上几项改革和改变的举措是可喜的改革。但这并不代表投资人面对这个全新的交易板块完全没有疑问和待解决的问题。从市场的反馈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外国投资人的投资渠道限制。当前,外资如果想直接投资科创板的话,只有通过QFII/RQFII这一个渠道。但目前QFII/RQFII渠道并未向全体境外投资人全面放开,这也就导致了外资直接投资科创板的机会被集中在一小部分机构投资人的手里。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之前谈到他希望科创板对沪股通渠道开放,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有关的确切信息。市场的具体接触,可以明确感受到外资对科创板的关注和兴趣。总体来说,接纳更为广大的境外投资人群体对促进科创板的生态发展会长期有益。
其二,A股市场近期波动性增加,短期不确定性对外资流出的担忧都令投资人对A股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产生顾虑,并进一步担心是否肩负着制度改革重任和高成长标签的科创板会对A股其它市场的流动性造成进一步冲击。但是从数据看,该影响应该比较有限,A股的未来走向会更多受宏观及外部因素影响,而不是因为科创板的启动。
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科创板上市申请信息,今年下半年的六个月里平均每个月有12家公司会进行公开募资,也就是说在半年中会有大概100家公司成功上市。这个频率和当年创业板创办初期相近似。另外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已上交的科创板募资申请平均募集资金的规模在8-9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假设科创板在今年7月份全面启动的话,在六个月之内会创造大致800-900亿人民币的募资需求。这大概是一个什么规模和水平呢?可以对比参考A股市场整体流动市值还有日均成交量,2019年年初到现在,A股整体日均流通市值是20万亿人民币,日均成交量是6200亿人民币。这也就是说在科创板正式开通的头半年里,总体对流动性的需求只相当于A股整体流通市值的0.3%,日均成交量的9%,所以对整个市场的压力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综上所述,市场应该对目前A股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持肯定态度,也希望该板在成功开通的前提下可以尽早对全球投资人打开大门,给A股市场整体创造更完整更全面的生态环境,和A股进一步纳入全球市场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