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创板受理“满月”,已有90家企业率先登场。诸多行业人士的普遍感觉是,“未及预期”,“而诸多行业头部企业没有出现在靠前批次的申报名单中”,也让他们略感失望。
在战略新兴板、新三板等前车之鉴下,很多行业头部企业表达了对科创板的犹豫和彷徨。很多行业头部企业都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科创板能不能成?能否达到顶层设计的初衷?
相反,很多资质平庸的企业对科创板表现出更多积极性,而选择从新三板摘牌并重新冲刺科创板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投机者,这却给监管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一家去年下半年在港交所提交IPO申请、并通过上市聆讯的独角兽企业,近期暂缓了上市的步伐。
“通过聆讯后有半年的有效期,我们目前还在有效期内。但后来科创板的政策陆续出来了,所以最近也挺纠结的。”4月18日,上述企业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由于同时符合科创板的上市条件,这家公司在港股上市和科创板上市间摇摆不定。其现在的策略是等一等,观察下科创板启动后的市场情况究竟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科创板开板的临近,不少企业的申报进入冲刺阶段。上交所数据显示,自3月22日受理首批科创板上市申请以来,截至4月23日,共计受理企业申请90家。
但在申报热潮之外,像上述企业这样处于犹豫和观望状态的Pre-IPO企业也不在少数。它们中有些因科创板的出现,暂缓了原本赴港上市、赴美上市的计划。有些因科创板上市更为宽松的盈利条件,开始比预想中更快地将IPO提上日程。但由于新市场中存在不确定性,它们也决定先等等看首批“吃螃蟹”的企业表现究竟如何。
高估值企业的观望和顾虑
“原来我们没想过那么快申报IPO,所以一直没做股改。现在科创板的政策出来后,我们在持续关注,未来股改后预计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日前,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他创办的公司正处于科创板重点推荐领域。
“如果业务本身不够强大,公司还是不要去冲动上市。CEO要想清楚,究竟追求的是烟花燃烧瞬间的灿烂,还是能够持续不断的创造价值。”上述公司CEO说。
在他看来,上市更多带来的是挑战和压力,而非大众眼中的财务自由。因为原来在一级市场时,面向的只是股东和董事。但登陆二级市场成为公众公司后,会有更多目光盯着公司的业务内容和财报质量。
另一家曾被市场揣测有望冲击科创板的AI独角兽公司,现在同样处于观望状态。“我们犹豫的是,究竟是现在上科创板还是过几年盈利符合标准后上A股。毕竟科创板刚出现,市场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几天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据了解,在科创板上市的重点推荐领域和五套标准公布后,AI领域的独角兽创业公司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都被外界寄予厚望。但这些明星企业,目前并未出现在受理名单中。
“科创板前几批受理企业的估值都不是特别高,而且绝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都符合主板上市的要求,未实现盈利的企业只占很少部分。对一级市场上有较高估值的明星企业来说,它们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利润水平。现在选择上科创板后,投资者会为高估值买单吗?其中是存在风险的。”一位PE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
日前,盛山资产创始合伙人甘世雄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企业现在保持观望态度是很正常的,因为科创板、注册制是重大的制度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国内投资者对科技创新为主、没有多少收入利润的公司究竟怎么估值?目前大家是看不清楚的。比如香港鼓励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但这些企业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太好,这也给其它企业敲了警钟。”他说。
甘世雄认为,企业对科创板的顾虑还包括,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市审核的可通过性。二是上市后的交易定价、交易流动性如何。第三,科创板在企业退市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规定,这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业绩压力和挑战。
日前,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卫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CEO关注的还有资本市场对企业再融资、并购方面的限制,目前科创板这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是特别清晰。
PE建言:因行业而异
另一批对申报科创板犹豫不决的,是原本打算在其它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
“如果是在主板已经进入申报流程的项目,我们建议就不要再考虑科创板了。科创板上市可能会节约几个月时间,但对企业家和长期投资人来说,不差这几个月,而且主板的审核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卫哲说。
对于那些没有利润或者利润不高的公司来说,现在除了可以选择去海外上市,还多了科创板上市的选择。但科创板对一些硬科技行业领域有所侧重和引导,而对游戏、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企业来说,可能还是更适合在海外上市。
卫哲表示,科创板的启动对中国企业港股、美股上市产生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明显数据和结论,但处于犹豫期的企业确实比较多。“有没有可能让企业在海外和国内科创板同时申报IPO,到最后时刻再选择一个地方上市?”卫哲提出这样的设想。
“其实企业不一定硬要上科创板,符合条件有价值的企业,其他板也是好的选择。”日前,鼎兴量子合伙人马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在他看来,即使是目前已经公布的90家科创板受理企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没有问题的,但就具体企业来看,可能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不达标的。
其中原因在于,一方面过去传统投行对于相关行业的研究、对科创的理解和定位还没有到位,还需要市场来验证。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自身对科创板的认知也没有很精准。科创板核心三点,就是三个面向,面向国际领先的技术、面向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主战场、面向国内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核心技术,有些企业是达不到标准的。
日前,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硬科技领域创新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会更好。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港股、美股上市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很多期权激励机制在境外资本市场更容易执行,但在内地还是受到的限制较多。而且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是全球化的,所以在更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上市会比较好。
就生物医药领域来说,科创板和香港资本市场都给出一定的鼓励政策。郭海涛认为,创新药、分子诊断、医疗器械方面的项目,更适合在科创板上市。互联网医疗方面的企业,适合选择在港股上市。
甘世雄表示,对盛山资产来说,所投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些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不符合在国内科创板上市的条件,这类企业倾向于去条件更为宽松的海外市场上市。还有些既符合科创板又符合海外申报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盛山资产会建议其去科创板上市。“因为生物医药企业的市场、客户都在国内,在内地上市会有很好的品牌效应,而且国内股市的流动性更高。”他说。
甘世雄同时也提到,其实最终只有少部分生物医药公司会走向IPO,并购退出才是项目退出的主要路径,可能70%-80%的项目是被国内上市公司以及跨国药企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