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规则根据四周规则建立的系统很简单:
1.只要价格涨过前四个日历周内的最高价,则平回空头头寸,开立多头头寸。
2.只要价格跌过前四个周内(照日历算满)的最低价,则平回多头头寸,建立空头头寸。
如上所述,本系统属于连续工作性质(连续在市),即系统始终持有头寸,或者是多头,或者是空头。一般地,连续在市系统具有一个基本的缺陷。当市场进入了无趋势状态时,它仍处在市场中,难免出现“拉锯现象”我们曾经强调过,在市场处于这种无趋势的横向状态时,趋势顺应系统效果很差。 我们也可以对四周规则进行修正,使之不连续在市。办法是采用较短的时间跨度,比如一周或二周,作为平仓的信号。换言之,必须出现了“四周突破”,我们才能建立头寸,但是只要朝相反方向的一周或二周的信号出现,就平回该头寸。之后,交易商将居于市场外,直到下一个四周突破信号出现再入市。
本系统坚实地建立在技术分析原理之上。信号自动给出,并且清晰、分明。因为它是顺应趋势的,所以实际上能够保证,每当市场出现重大趋势时,用户总站在正确的一边。同时,它的结构也体现了商品交易一句老生常谈的格言—“让利润充分增长,把损失控制在小额”。本系统还有一个特点,由之引生的交易往往不太频繁,所以其佣金成本较低。这一点,正是很多资金管理者所重视的,因而这种系统(或其变体)很流行。不过,经纪商们的态度当然就两样了。最后一点,既可以应用计算机来实施本系统,也可以不用。
周规则也有自己的反面意见。同所有趋势顺应系统所遭受的指责一样,反对者怪它不能捕捉顶或底。那么,趋势顺应系统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四周规则的表现同绝大多数趋势顺应系统一样漂亮,甚至超过其中许多种方法;同时,它还有个长处:惊人地简明。
对四周规则的修正我们对四周规则的讨论是对其原形展开的,不过,它也具备许多种修正和改进形式。首先,我们并不是非得把本规则运用于交易系统不可。我们也可以把周规则的信号简单地看作一种技术指标,由之来辨识价格突破、趋势反转等信号。周规则的突破信号也可以辅助其它技术,比如移动平均线等,起到与过滤器类似的验证作用。一周和二周规则便是极佳的过滤器。因此,当移动平均线的交叉信号出现后,为了确定是否依照这个信号开立头寸,我们必须根据二周规则,考察在其相同方向是否也有两周规则的突破信号。
周规则也可以优化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调整周规则的时间跨度。我们并不是对每个市场都机械地使用四周规则,而是具体市场具体分析。在讨论移动平均线时,我们曾引用了一系列美林公司的研究报告。在《美林公司商品研究报告》1979年2月号上,“自动化交易技术”一文,对各种周规则的突破信号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对每个市场,都得出了相应的优化的周规则。此外,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通过改变每周结束的日子,系统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改善。例如,据该报告称,在糖期货市场,最好采用五周规则,并且把每周的结束日人为地规定为星期四。在大豆市场,最佳的选择是两周规则,并把星期一人为规定为每周的最末一天。在更早的美林公司的研究中,还对日间突破(“日规则”)的各种天数进行了检测。
根据灵敏度要求调整时间跨度根据风险管理和灵敏度的具体需要,我们可以相应地扩大或缩短周规则的时间跨度。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求系统更灵敏,则可以缩短时间跨度。当市场急剧上升,从而价格相对地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缩短时间跨度,使系统更灵敏。假定我们已经根据四周规则的向上突破信号,建立了一个多头头寸,那么,就可以把保护性止损点设置在过去两周的最低价的下方。如果随后市场急剧上冲,交易商试图采用更紧凑的保护性止损方法来监控该多头头寸的话,那么还可以选用一周规则来设置止损点。 当市场处于横向伸展的情形时,那些相趋势而动的交易者袖手旁现,专心等待重要趋势信号的出现,那么这时,就可以把时间跨度扩张到八周。这样,就能够避免开立短线的头寸,免得陷足于时机不成熟的趋势信号中。
把四周规则与周期联系起来本章前面曾交代,在期货市场上,以日为长度单位的周期具有重要意义。在所有的市场上,为时四周(或20天)的周期都是极为显著的。这或许说明了利用四周这种时间区间为何如此成功。它可能是最佳的时间跨度。诸注意,我们也曾提及一周、二周以及八周规则。根据周期分析中的谐波理论,每个周期都与它相邻的周期成倍数关系(上一级周期是其2倍,下一级周期是其1/2)。
在讨论移动平均线的时候,我们曾指出,月周期加上谐波理论,解释了5天、10天、20天和40天移动平均线之所以盛行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在四周规则上也适合。如果我们把上述天数换算成星期数,那么它们分别就是一周、二周、四周和八周。因此,对四周规则的最有效的修正是,以四周作起点,依次乘以2或除以2,在缩小时间跨度的时候,则从四周变为二周。如果要采取更短暂的时间跨度,那么甚至可以由二周而一周。在扩大时间跨度的时候,则从四周变为八周。因为本方法把价格与时间结合起来了,所以,谐波周期理论当然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把周期规则的时间跨度除以二以缩短之,乘以二以扩张之,这一做法着实可以从周期理论找到充分的根据。
使周规则保持简明凡事有长处就有短处。当我们试图对四周规则加以优化,或者进行上述调整的时候,这种方法也就逐渐丧失了它的最大的长处—简明。四周规则是一种简单的突破信号系统,其理论基础来自显要的月周期。我们可以对当初的系统进行修正,通过较短的时间跨度——周规则或二周规则——来达成平仓目的加果用户希望系统更灵敏,那么也可以采用二周规则作为入市的信号。因为周规则的本意就是力图简便易行,所以,我们最好按照上述时间跨度来应用它。四周规则既简明,又实用,朋友们不妨一试
头肩形反转形态
我们现在来细细地探讨一下头肩形反转形态。这种反转形态可能是最著名、最可靠的。我们将花费较多的篇幅来研究这类形态,因为一方面它本身颇为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通过它来讲解各种新概念。其它绝大多数反转形态仅仅是头肩形的变体,因此,等以后讲到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省却许多笔墨了。
就如其余所有的反转形态一样,头肩形主要反转形态其实也是前一章中的趋势概念的进尸步提炼。举例来说,在上升趋势中,一系列依次上升的波峰和波谷首先把上涨势头逐渐放缓,然后上升趋势开始停顿。此时,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处于相对平衡之中。一旦这个“消散阶段”完成,那么,上述调整的横向交易区间底边处的支撑就被打破了,从而,市场确立了新的下降趋势,反转形态大功告成。新的下降趋势具备依次降低的波峰和波谷。
我们来看看在头肩形顶中上述情况的具体表现(见图5.1a和b)。在点A,上升趋势一如既往,毫无反转的迹向。交易量在价格上升到新高度的同时,也相应地扩张,表现正常。在B点的调整性下降中,交易量见轻,也符合要求。然而到了点C,警觉的图表分析者或许注意到,当这一轮上涨向上突破点A时,其交易量同前一轮上涨时的交易量相比,已经有所减少。虽然这个变化本身并不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这时候,分析者应该在脑海里亮起一盏黄色警告灯了。
后来,价格跌回到点D,出现了一些更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一轮下跌的低点低于从前的高点A。请记住,在上升趋势中,以前的高点一旦被向上穿越后就在随后的市场调整中起到支撑作用。而这次下跌明显地低于A点,几乎达到前一个向上反弹的低点B的水平,这就是个警讯,说明该上升趋势可能出了问题。
然后,市场再次上冲到点E,这一次,交易量更轻,甚至不能达到冲击高点C时的水平(点E这轮最后的冲击,经常回撤到从点D到点C之间下降幅度的一半到三分之二之间)。我们知道,如果上升趋势要持续发展,则每一轮新高点都必须超过前一轮上冲的高点。点E处的上升无力达到前一轮高点C,满足了新的下降趋势所要求的一半条件——即依次下降的波峰。
到了这个时候,在点D,主要上升趋势线(线l)通常已经被跌破,从而构成了另一个危险信号。但是,尽管发生了上述许多警告讯号,此时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趋势已经从上升转化成横向延伸了。这也许是了结多头头寸的充分根据,但还不足以构成卖出做空头的理由。
突破颈线,完成形态
至此,通过最后两个向上反弹的低点(点B和点D),我们可以作出一条较为平缓的趋势线,称为颈线(如线2所示)。在顶部,颈线一般轻微上斜(尽管有时也可能水平,或者在更少数情况下略倾斜向下)。头肩顶成立的决定性因素是,收市价格明确地突破到颈线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终于突破了由底点B和D构成的趋势线,并跌破D点的支撑,从而完全满足了新趋势产生的前提条件—依次下降的峰和谷。于是,从依次下降的峰点和谷点C,D,E,F上,我们可以确定新的一轮下降趋势。顺便说明一下,在顶部形态完成后的初始阶段,当市场向下突破时交易量是否急剧扩张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反扑
接下来,通常市场会出现反扑现象,即价格重新弹回颈线或者前一个向上反弹的低点D(如点G所示)。此时,这两者均已在市场上方构成了阻档。反扑现象并不一定总能发生,有时或者只能形成一段极小的反弹。交易量也许有助于我们推测这种反弹的幅度大小。如果在突破颈线的初始阶段交易量极重,那么反扑的余地便大为减小。因为上述突然增加的交易活动反应出市场上较重的向下压力。反过来,如果初始突破时的交易量较轻,那么反扑的可能性便大为增加。无论如何,这种反弹应当以较少的交易量进行,并且随后,当新的下降趋势恢复下跌的时候,应该伴随着显著加重的交易活动。
然而,只有当市场以收市价格的形式,决定性地突破颈线之后,该形态才得以最后完成。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采用3%穿越原则(或在前一章所介绍的其余价格过滤器)、或者双日原则(即市场连续两天收市于颈线之下),作为进一步的验证手段。另外,除非确实发生了向下突破,不然始终存在以下这种可能性:整个图形并不是真正的头肩顶,在未来某一时刻,上升趋势也许仍将恢复口。
交易量的重要性
与价格变化相对应的交易量形态,在头肩顶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其它的价格形态中,交易量的作用也都如此。一般来说,第二高峰(头)的伴随交易量比左肩为轻。这一点倒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倾向性,也是说明市场上买进压力减轻的早期警讯。最重要的交易量信号,发生在第三高峰(右肩),此处的交易量应比前两个高峰处显著地减轻。在突破趋势线的时候,交易量应扩张;在价格反扑时,交易量应减少。然后,一旦反扑完结,交易量便再度扩张。
小结:我们来归纳一下形成头肩顶的各个要素。
1.事先的上升趋势。
2.左肩(点A)伴随着较重的交易量,且之后市场向下调整到点B
3.以较轻的交易量上冲到新高点(点C)。
4.随后的下跌低于前一个峰(A点处),且接近前一个向上反弹低点(点 D)。
5.第三轮上冲(点E)具有显著减轻的交易量,且无力达到头顶的高度(点C处)。
6.收市价低于颈线。
7.反扑回颈线(点G),然后下跌至新低点。
这里有三个显著的波峰,它们的界定颇为明确。中间的峰(头)稍高于双肩(点A和E)。然而,只有当市场以收市价格的形式,决定性地突破颈线之后,该形态才得以最后完成。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采用3%穿越原则(或在前一章所介绍的其余价格过滤器)、或者双日原则(即市场连续两天收市于颈线之下),作为进一步的验证手段。另外,除非确实发生了向下突破,不然始终存在以下这种可能性:整个图形并不是真正的头肩顶,在未来某一时刻,上升趋势也许仍将恢复。
发现价格目标
形态高度是测算价格目标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先测出从头到颈线的垂直距离,然后从颈线上被突破的点出发,向下投射相同的距离。举个例子。假定头顶位于100,相应的颈线位置在80,那么其垂直距离便是两者的差20。
还有一种较简便的方法:先简单地量出下降运动中第一浪的长度,然后往下翻出一番。这两种情况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形态高度越大(即波动性越大),那么其“前程”便越远大。第四章中所介绍的关于趋势线被穿越的测算技巧,伺此处的头肩形测算方法类似。现在朋友们不妨比较比较。大略地说,价格在突破趋势线后所走出的距离,同它在趋势线之上曾经经历的距离相当。贯穿我们关于价格形态的讨论,你都将看到,线图上的绝大多数价格目标是建立在各种形态的高度(或者说,波动性)之上的。从突破点开始顺势投射与形态高度一致的距离,这是个老话题,我们将会一再地提起。
重要的是,上述价格目标仅仅是最近的目标,而实际上,价格运动经常越过上述目标。不过,如果我们对最近目标心中有数,那么对判断市场运动是否还有足够余地来开立头寸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即便市场越过了这个价格目标,那么剩下的也只是蛋糕上的那层奶油。当然,最大目标是原先趋势的整个范围。比如说,原先的牛市从30涨到了100,那么从顶反转形态得出的最大下跌目标便为30,从哪里来,还回撤到哪里去。从反转形态上,我们仅能预期市场对原先趋势的反转或回撤。
价格目标的调整
在我们预计价格目标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到其余许多因素。价格形态本身的测算技巧(如上面介绍的关于头肩形顶的相应情况),只是第一个步骤。其余技术性因素也应予以考虑。举例来说,由原先牛市中的向上反弹低点所形成的重要支撑水平在何处?熊市经常会在这些水平上被扼止住。百分比回撤的位置怎样?最大回撤目标是原先牛市的100%回撤。但50%和66%回撤的水平又在哪里?它们同样常常成为市场下方的重要支撑。价格跳空的情况怎祥?它们同样常常演变成支撑区域。另外,市场下方有无长期趋势线存在?
在从价格形态确定价格目标时,技术分析者必须考虑其余技术资料。比如说,如果向下的价格测算目标是30,而32是一个重要支撑水平,那么,明智的做法是,把向下测算目标放在32,而不是30。一般地,当测算目标同清晰的支撑或阻挡水平只有微小差别的时候,我们通常把价格目标调整到这些支撑或阻挡水平上,以求可靠。这种综合考虑其余技术信息来调整价格形态测算目标的做法,常常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都知道,有许多不同的工具可供分析者选择,那么,最巧妙的技术分析者正是那些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综合使用各种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