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单位货币的昀买力下降。
货币是实物交换过程中的媒介,代表着所能交换到的实物的价值。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应当与市场上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相一致,这样物价才能稳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当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时,则会出现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胀之下的财富缩水?
打个比方来说,假如社会上有1万个人,每个人有10元钱;还有10万件商品,这样社会上共有10万元钱,每件商品的价格是1元。假如每个人都拿出他的10元钱来购买10件商品,整个社会非常公平。假设有一年社会财富增加了一倍,商品数变为20万件,但是政府增发了30万元钱。也就是说,到年底的时候,社会上会有20万件商品,40万元钱,这样,每件商品的价格就变成了2元钱。
世界银行副行长、经济学家林毅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这话一点不错。还以上面的假设为例,第一个拿到这些增发货币的人,他可以以每件商品1元的价格购买商品。如果他拥有40元,可以买到40件商品。他后面的人如果有40元,则要以1.1元/件的价格来购买商品,只能买到36件商品。再之后就是1.2元/件,1.3元/件,最后一个拿到货币的人,他面对的价格只能是2元/件。前面这些人拥有比平均数更多的商品,只能以其他人拥有比平均数更少的商品作为代价。
如果可能的话,第一个人还可以贷款1000元,以1元/件的价格购买1000件商品。到年底时,以2元/件的价格卖出去。1000元还贷,1000元作为自己的财富。
可以看出,越先拥有这些增发货币的人越占便宜,而越晚拥有这些增发货币的人,吃亏越大。
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水碾河的汤玉莲,1977年将400元存进银行,33年后的2010年,连本带息取出的钱是835.82元。
汤玉莲的400元在1977年可以算是一笔“巨款”了。当时全国人均存款只有20元,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36元,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15元足够了,400元相当于大学生两年的伙食费;也有媒体报道,当时这400元,足够买一套房子。
有记者査询了一下1978年的物价情况:面粉0.185〜0.22W斤,猪肉0.85〜1元/斤,北京地铁票价0.1元,水费0.12元/吨,中华香烟0.55元/盒,茅台酒8元/瓶……
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汤婆婆当年可以用这笔钱买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但按2010年的物价来计算,835.82元仅可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者1小瓶茅台酒。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吓一跳。实际上,这种货币贬值的现象不只在中国存在,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这是一种必然现象。
在纸币之前,作为货币主体的是黄金等稀有金属。黄金是一种通用货币,它是最具有真实财蓄价值的,不像纸币,只是一张加上防伪标志的纸,其本身几乎没有价值。纸币发行数量完全取决于各个国家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决策。只要多按几下印钞机就会多印刷出许多钞票,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玩笑。但这个玩笑也曾残酷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就曾疯狂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严重贬值,当时人们买几斤大米需要两麻袋纸币。
在经济增长条件下,货币增发是不可避免的。在通货膨胀无法回避的现代社会,银行的存款利率根本无法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存在银行的钱看上去越来越多,实质上是泡沫成分越存越多。若要对抗通胀,其根本途径是主动出击,将钱投资到报酬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投资领域。
钱,是不是一点都不要存银行呢?当然不是!不要把大钱存入银行,小钱还是要放一点的,以方便日常生活之用。现在,银行系统大多实行了各地联网,方便人们随用随取,是存放日常生活所需流动资金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