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影响中国股市的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不少,但随着市场逐渐步入深度调整的过程,原本并不起眼的因素却制约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A股市场长期存在IPO堰塞湖的问题,而如何疏通IPO堰塞湖也成为了近年来管理者反复思考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IPO堰塞湖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泄洪,而截至今年12月6日,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的企业为278家,较前几年的数据大有改观。不过,与IPO堰塞湖问题相比,时下A股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则是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IPO的发行常态化,因市场中持股成本的不对称,当限售期到期后,往往容易引发一轮解禁减持潮,而对于部分配售资金、战略投资资金,可能会存在限售股到期后解禁减持的需求。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IPO成功,实际上也意味着限售股堰塞湖有逐渐壮大的趋势,而面对庞大的限售股堰塞湖解禁需求,虽然有减持新规给予配套,但实际上并未从根本上解除限售股堰塞湖的解禁减持风险,而是延后了集中抛售的压力,但依旧可以通过花式减持、组合式减持等方式变相完成减持的过程,限售股堰塞湖所引发的解禁减持压力依旧未能够得到实质性的破解。
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IPO堰塞湖的泄洪并非A股市场的首要任务,而在IPO发行常态化之后,庞大的限售股堰塞湖压力可能更值得市场关注与重视。
因此,解决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解禁方的持股成本,而持股成本很低或新股溢价过高将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强解禁方的减持意愿;另一方面则在于减持成本偏低,难以减缓解禁方减持需求的膨胀速度,后续仍需要在税收环节等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配售方、战略投资者乃至董监高不愿意长期投资,更热衷于解禁到期后逐渐减持的行为,确实需要我们去思考,而市场发展土壤问题仍需要引起重视。
除此以外,则是需要警惕近年来逐渐积累壮大的股权质押堰塞湖问题。
事实上,经过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杠杆牛市之后,股权质押也得到了全面爆发的发展契机,而对于A股市场而言,甚至还出现了上市公司无股不押的现象。
从数据来看,截至今年11月底,A股市场已有3456家上市公司牵涉到股权质押的问题,占比比例极高。与此同时,对于第一大股东的质押融资数据同样巨大,而整个市场牵涉到股权质押的市值规模更是达到4.66万亿的水平。
股权质押本质上还是一把双刃剑。在股市处于稳定期或牛市上涨过程,股权质押往往可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也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资金利用率。但是,当市场处于非理性波动的过程,尤其是在深度调整之后,股权质押所引发的风险却骤然升温。
在股市处于5178高点附近,似乎绝大多数的大股东及上市公司也无法想象到股市会重返2500点附近的位置,而作为质押率较高的上市公司,当上市公司二级市场价格持续非理性下行之际,甚至触发预警线乃至平仓风险,进而触及系统风险乃至大股东控制权丢失的危机。
不过,在实际情况下,真正触及股权质押平仓乃至强行平仓的上市公司占比还是不多,整体风险暂时可控。但是,随着股市非理性下行,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非理性下跌,那么不可控的因素也会骤然提升。
实际上,就在最近一段时期内,从地方国资的积极驰援,到管理机构的积极协调,股权质押堰塞湖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初步建立起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体系的机制,为接下来的化解危机任务赢得了时间。对于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也于今年采取了解除质押的动作,但也存在部分转质押的操作行为,而解除质押比例与总体质押情况相比,依旧占比不大,股权质押问题依旧严峻。
但,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面对A股市场大量牵涉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需要驰援。即使是接近乃至触及平仓线的上市公司,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方驰援固然可以延缓上市公司爆发风险的时间,但如果上市公司本身现金流紧缺,或本身处于长期半死不活的经营状态,那么这种驰援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至于触及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关键还是需要积极引导,逐渐降低上市公司的整体质押率水平,把股权质押堰塞湖的风险逐渐降下来。
一个是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另一个则是股权质押堰塞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无疑是当前乃至今后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市场仍需要做好中长期化解风险危机的持久战准备。或许,站在市场投资信心的角度思考,这两个核心问题不得到根本上解决,市场的投资安全感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而限售股堰塞湖与股权质押堰塞湖的长期影响还是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