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市名家>管清友> [管清友股市分析]从住得开到住得好、住得起

[管清友股市分析]从住得开到住得好、住得起

2020-08-12 17:48:04  来源:管清友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13分钟的时间

[管清友股市分析]从住得开到住得好、住得起

时间:2020-08-12 17:48:04  来源:管清友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管清友股市分析]从住得开到住得好、住得起

什么叫住得开呢?简单来说,因为房地产市场确实进入到了一个大的变化周期,从总量扩张期到结构的调整期,也有人说从黄金时期到白银时期。我们可以看一下,影响房价或者整个房地产市场需求层面的因素大概就是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也不详细介绍了。

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看,大的周期确实来了,也可以说原来增长的斜率非常陡峭,现在的增长斜率相对平缓了,但是这也确实不意味着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不是就会崩盘,我觉得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第一方面是政策的收紧,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因为从政策建议这个角度,我们可能更多的关注应该如何,但是从房地产的投资、建设,也就是说从企业和居民购房的维度来看,我们看政策可能要看实际是怎么回事,会怎么影响到我们。

房住不炒的提出有一个演化过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在房住不炒提出之前,我们的房价基本上是越调越炒,越炒越调。房住不炒提出之后,房价的上涨确实进入一个平缓期,这是数据上能看得到的东西。

从住得开到住得好、住得起

当然这里面是不是有问题的呢?是有很多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最近我们看到关于深圳、南京、宁波等等城市出现房价的过快上涨,也很快遭遇到了严厉的调控。也就是说从政策的意图上来看,政策当局不希望看到房地产再出现价格过快上涨,或者泡沫的情况,这种意图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如果出现资产泡沫比较剧烈的话,确实有可能影响我们几十年,就有点类似日本在80年代末期,由于广场协议签定之后,它的宏观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导致泡沫破灭,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从过去的教训来看,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里头经历了三轮大宽松,一次是2009年,一次是2012年,再一个是2014年,三次分别是4万亿、保7.5%和保7%。由于这次保7,影子银行膨胀,导致股票市场剧烈上涨,以至于到2015年出现了股灾。这是从政策层面,从国内的教训、国际的教训来看,不太希望看到出现剧烈的泡沫。

从住得起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简单统计了一下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我们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讲,在全球都是处在前面的。这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当然解释的原因有很多,我们统计了一下,跟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发达经济体的城市,其中也包含一些发展中国家,你会发现中国这几个大城市基本上都是排在前面的。

从买得起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房价上涨已经大大超过收入上涨的水平,这也是房价上涨过快引发政策调整的来源。

从中央银行的策略来看,你会发现在这一轮调控当中,2017年以后金融整顿的过程没有结束,在疫情暴发以后,我们看到中央银行对房贷利率的调整也是有意的隔离,5年期LPR的利率是不下调的,准备金率也好,利率也好,都纷纷下调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轮宽松当中,中央银行有意地在隔离房贷利率。这也是从需求层面去抑制房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所以大家看到买房没这么容易。

从需求层面来看,人口因素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刚需人口,我们未来还面临一个人口塌陷式的变化,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轮生育高峰期的群体,在未来五六年的时间里会整体步入老龄化,这个变化非常大,对我们整个房地产行业冲击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第二波的生育高峰期,简单说1966年到1976年出生的人有接近3亿人,这批人是要整体步入老龄化。一般来说人口的拐点也意味着需求的一个重大的拐点,这是对房地产实现下压的因素,从支撑因素我们讲城镇化率,特别是真实城镇化率和民意城镇化率之间,有2亿人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他需要买房,需要社保,所以需求确实还是比较强劲的

 关于住得好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数据,不同的统计略有差别,但总体上来讲,大概能看出来我们从住得开到住得好的转变,我们现在人均的居住的建筑面积是37平米,就的统计是在40多平米,但是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其实只有20多平米。也就是过去20多年房地产的市场化,基本上解决了住得开的问题,包括孟总刚才提供的数据,我们城镇居民的住房拥有率其实是比较高的。但是住得好不好呢?实际上是不够好的。

从跟我们人口密度差不多或者比我们高的国家来看,他们的人均居住面积是大大超过的,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可能下一轮的追求是要追求住得更好一些、更宽敞一些。比如意大利、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人口密度都跟中国差不多或者是高于中国,但是他们人均的居住面积比我们要高得多。

有没有提升空间呢?其实还是有的。刚才我们讲了从需求端的因素的变化,我觉得从供给端入手,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从目前住房结构来看,商品房面积的占比也就刚过1/3,大量的存量的老旧公房、小产权房亟待从体制、机制、建筑质量上升级。包括房地产市场化20年,其实20年前住的房子,你会发现基本上是没法住的,就像我们说博鳌地产论坛跑到今天这个会场,是因为大家觉得博鳌那个场馆有点老旧了,也不过20年的时间。所以现在看来,这些存量的房地产,它的改造、投资其实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从供给上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是要改善土地供给的结构,这些年房价上涨固然有金融因素,其实跟供给端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整个土地供应,住宅土地供应不到15%,在这么小比例的住宅土地供应当中,你就很难抑制房价的上涨。

所以话说回来,目前对于房地产行业,政府层面考量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对症下药,这个症结要找对。房地产行业之所以可能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还是高杠杆,有人讲房地产行业像背着个银行发展,在金融上行周期,这样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在2017年以后,我们看到这一轮金融整顿,整个金融周期下行,原来的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它的风险也确实会暴露出来。

从监管或者管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主要的方法应该是降杠杆,也就是说从体制上降杠杆,比如说拿地,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是不是可以提高,不用再像以前这种非常低比例的自有资金。比如说卖楼花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改进,以降低杠杆率。

我们有一个统计,中国大陆房地产上市公司,如果只算别内杠杆率,我们的杠杆率大概70%。香港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如果只算表内资产,它的杠杆率不到40%,很大的区别就是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不同,同时香港是真正经历过房地产剧烈波动的周期,很多开发商吃过亏,所以他们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更加明确一些。供给端还涉及到土地多元化利用,它还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的严重,如何实现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这就是涉及到更深层的改革,也涉及到最近一直在讲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简单来说,我们现在基本上解决了住得开的问题,但是住得还不够好,很多社会群体还住不起。

最后我简单说说从不同的市场主体,他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不同态度。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现在对企业的限制太多,比如限购和限售,这里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限价的东西一般是不能买的。如果它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东西,你用限价来限制它,就会产生几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市场供需失衡,第二是偷工减料,减少成本,第三是寻租腐败。所以我建议要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过度的管制和限制。

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觉得房价上涨过快引发社会争论,他们需要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同时大量收入比较低的群体无法购房,会积累社会矛盾,所以房地产市场以及房价的过快上涨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民生话题,政府不得不去做一个事情:既然我无法控制价格的上涨,我就给你限价。这是政府思考的问题。只要是价格限制住了,好像对好百姓有个交代,但是限价的过程会产生很多问题。需求和价格上涨有关系,另外和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也有关系,所以从居民角度来看,房地产的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

这三个主体大家的诉求是不一样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你从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出发点建议,很难达成共识。现在房地产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很难达成共识,就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很难达成共识。

在未来如何从住得开到住得好和住得起呢?需要这三方达成共识,我们个人建议政府要抓住降杠杆,抛弃原来很多不必要的限制,从企业这个角度来讲,一定要认识到高周转、高杠杆的时代过去了,未来房地产就是一个制造业、服务业。

从居民角度来讲,当然不希望房价过快上涨,但是也不要期望房价剧烈下降,或者出现日本那种价格崩盘的情况,那种情况出现就会非常危险了。

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关键字: 股市股票市场股灾
来源:管清友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