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涨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成交量集中的时段,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交密集区”。成交密集区往往成为下一轮行情的“压力区”或“支撑区”。这样,成交密集区便成为这些投资者研判市场的辅助工具。
例如,1999年6月下旬,十几天内成交量急剧放大,沪市在6月25日这天成交量达443亿,该时段对应的点位大致在1450-1700点之间,这个“成交密集区”便成为后市发展的阻力。元旦后的反弹一度突入该区,但很快无功而返,似也在印证该区形成的庞大套牢盘压力,许多投资者对该区域的套牢盘压力忧心忡忡。其实,我们应当全方位地看待“成交密集区”。
成交密集区是一个动态指标。这是因为,市场过高的换手率无时无刻不在化解成交密集区。许多人套牢之后,并非死守,会出货会换股票,留在K线图的成交密集区,往往不过是张历史图表而己,而14时间越长,换手率越高,成交密集区效力越小。
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都是这样,尤其是个股。有些股票换手率极高,成交密集区作用十分微小。
如长百集团,1999年2月中旬至4月中旬,该股在6.60-7.40元区域成交量持续放大,并形成一个M头,股价于4月27日跌至5. 65 元止跌,至6月18日有效突破上述成交密集区,37个交易日内共成交123亿股,换手率高达146%,所有流通筹码换了一遍还多,密集区中套牢盘己经不是表面上那么多,不可能形成什么压力。
通过上述事例,投资者可以更加明确成交密集区的市场地位,动态化的成交密集区只在短时期内对股指或股价起到一定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换手率的增大,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而真正的作用可能只是心理上的。
的确,在大盘或个股冲关或下跌遇阻之时,会有成交密集区的提法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最终在市场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不是什么密集区。“没有过不去的山”,主力如想拉升股票,当然会考虑成交密集区可能存在的被套盘,但影响只会是一时的。
中小投资者应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在操作上,如你所持有的股票向上运行遇到前二个密集区时,不要被轻易“吓住”,尤其是股价正好在前一个密集区驻足不前时,如果此时你的个股经过调整,有了充分的换手率一般要达100%以上),上攻时成交量又持续放大,那么这座“山”过定了,而且突破时不会显得很沉重。
全方位看待成交密集区的核心是要动态地观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