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资金如果集中进入H股和红筹股,必会掀起不小波澜。内地投资者短期也应遵循先H股后红筹股再到全部港股的投资策略。
一、A股的两难抉择
到2007年8月底,A股动态市盈率已经达到40倍以上,房地产市场的租金回报率也因房价的暴涨而走低。资产价格高企使得后续进场者面临两难:不进,面对的是确定的、银行存款事实上的缩水进,面对的是不确定的、高估值的风险。
而港股整体的低估值对保守型投资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一目前港股的整体市盈率约20倍(2007年预估市盈率),只有A股的一半。而且更具诱惑的是,同样的一家公司,在香港挂牌的H股股价甚至不到其A股股价的一半。
香港股市是全球市值前10位、IPO规模全球第二的证券市场,对全球的投资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香港股市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内地的优质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在香港上市,加上本地的汇丰控股、和记黄埔、香港交易所优质上市公司,此外香港股市也是亚洲最大的权证市场,给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品种。从未来发展看,随着QDII政策的推进以及港股直通车的开通,香港股市很可能成为内地居民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A - H接轨大趋势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资本市场可以看作一个大的连通器,如果地区市场之间没有阻碍,游资就会像水一样在其间流动,排除时滯影响,则各单元高度(长期投资回报)大致相当。如果某一单元水位偏低,游资迟早会从其他地方涌进来把它抬高。不过,由于A股市场开放性很差,相当于阀门封闭的单元,它的水位与外界无关。
尽管存在着投资者的本土偏好,以及开户、换汇等繁琐程序,但“港股直通车”以及后续的进一步开放措施,等于是打开了A股和港股之间的阀门,两者估值水平的逐渐靠拢是一个大趋势。2007年8月31日,A股流通市值是76900亿港元,港股流通市值是176900亿港元( 182400亿港元),两者比值为0.43: 1。
假如仅考虑存量资金的流动,并且把港股作为一个整体,不考虑其中内地上市公司和本地上市公司的结构性差异,那么政策开放后A股由于资金流出而下跌。
二、两地股市的双赢
实际上,由于“内地居民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和“港股提供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开放的结果更有可能是增量资金同时注入两个市场,只不过有入市快慢和增量资金大小的差异。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估计,开放港股投资措施能够进一步激发内地居民的投资热情,从而使A股和港股共同受益;保守说则是投资港股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A股下跌的风险。
以上的存量和增量资金分析都是针对整个港股市场的,事实上,由于内地投资者对香港本地公司缺乏了解,在开放的最初阶段,H股才是直接受益者,这可以参考2001年B股与A股价差缩小的实例。
B股对内地居民开放之前,A- B股之间存在着巨大价差,在消息公布前的最后一天(2001年2月19日),深圳股市42家可比公司的A-B股比价是4.3:1 (简单算术平均);到全面开放的2001年6月1日,相关A-B股的比价缩小为1.46:1倍,部分实现了接轨。这期间深成B股指数上涨了170%,深成A股指数上涨了2%。
2月19日,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是14300亿港元,B股市场的流通市值是520亿港元,两者之比为27.5:1,所以,即使只有存量资金转移,A股市场也不会因此下跌。而实际情况是,增量资金在大幅抬高B股股价的同时,也小幅抬高了A股股价。
2007年8月31日,H股流通市值是44900亿港元(46300亿港元),A股流通市值是76900亿港元,A-H股比价(简单:算术平均)是1.61:1。考虑到港股市值和B股市值的巨大差异,不能奢望H股指数也能在短期内涨两倍,不过A-H股价差缩小无疑是大势所趋,按照儿家境内外机构的预测,在两年内,A-H股平均比价将缩小到1.3:1左右。在分歧中发现机会:对一些经济现象,不同人的看法往往分歧较大。举几个例子:
(1)而对“次贷危机”,股市虽然大幅波动,但总体跌幅不大,似乎表明,股市会认为“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不大;而债券市场却出现了流动性极度匮乏的情况,表明资金市场对危机影响力的看法与股市相反。
(2)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表示怀疑;而本土主流观点则极为乐观。
(3)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预期非常高;港股市场的股价表现却显示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的看法很保守。
在这些分歧中或者有一方 错得离谱,或者双方意见的中和才更接近事实。无论如何,分歧带来了投资机会。同样的资产价格差异却如此巨大,那么,无论经济的真相如何,持有廉价资产“进可攻退可守”,是最有利的选择。
例如,在港研究机构对内地上市公司的增长预期都比较保守,但即使按照这样的保守预期,很多股票当前股价也很有投资价值,买入后可以长期持有,等待市场对这些公司的增长预期做出调整。对于内地资金入市对港股的影响,也存在着高估和低估两种倾向,高估者多为香港本地机构,低估者多为内地券商。客观判断这种影响,是制定港股投资策略的前提。
虽然内地民间财富近年来大幅增长,但与西方社会工业化以来积累的财富相比,仍属九牛一毛。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流通市值的比较也说明了,内地资金的流人无法造成港股估值的整体性上升。因此,我们也可以不必为当前一些对开放内地居民进人香港股市的负面看法而担忧,即港股将形成内地股市和内地房市之后的第三个泡沫,以及内地资金将推高估值,导致外资大量撤出港股,从而损害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是,不应误判内地资金的投机力量,以为香港股市很快就会出现鸡犬升天的局面。
另一方面,多家外资机构判断,港股开放投资当年和QDII将给港股带来数百亿至1000亿美元的资金,这些钱对整个港股市场来说不算什么,但如果集中进入H股和红筹股市场,仍会掀起不小波澜。因此,也不能过分低估这一影响。
不妨做如下判断:从短期来看,H股市场很可能重演B股的一幕,港股开放投资前后完成一波上涨后转入下跌;从中期来看,增量资金在缩小相关A- H股价差之后,由于比价效应,可能转向红筹股和其他港股;从长期来看,内地资金不会彻底改变港股的市场特征。
其实内地居民直投对港股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联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2006年交易量构成中只有不到5%来自内地,外资机构的比例则达到40%,美资、英资、欧资分别占外资的27%、24%、23%,另外,还有大量外资分支机构被算作当地机构的份额。可见,外资在港股交易中基本上是“说了算”的,做港股必须要留意头天晚上美股的走势,因为两者投资者结构类似,走势上港股总是跟随美股,美股涨则高开、跌则低开,几无例外。
三、学会立足价值投资
内地居民在直投刚开闸的时候,千万不要“以我为主”,而是要学习、揣摩港股市场的特点,要按照其故有的游戏规则来玩。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价值投资,做长期持股的打算。只有到后期,才会出现内地资金阶段性、局部性主导市场的情况。届时,中美经济、中美股市、中外机构对港股的影响力会发生一些变化。内地居民投资港股宜从H股起步在目前阶段,中国经济保持的高增长态势并无停滞迹象,CPI 又快速上升,内地居民应该买入资产来对抗通货膨胀,而香港股市则提供了大量价格合理的优质资产。短期内,内地资金投资港股的策略可概括为:寻找人民币资产的高成长企业,以获取优质资产、价值投资的心态买入,长期持有。按最保守的结果估计,可以获得公司每年增长的收益;同时,不排除市场过热带来的估值溢价机会。
内地投资者在进入香港股市的初期,应该先从H股及其认购权证起步,在熟悉了港股的交易规则、积累了一定的交易经验,并且确信自己能够获得足够的公司咨询之后,再把投资领域依次扩展到红筹股、香港本地蓝筹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