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实际经营状况,如果一年下来其主营业务收入不过是几千万元左右,那么,这样的公司是相当不稳定的,这只相当于做得比较好的个体户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上市公司,这样的收入太少了。因此,一般情况下,对类似这种主营业务收入过少的公司。最好采取观望的态度。当然,如果是属于高成长性的中小公司,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管如何,主营业务收入太少都应多加谨慎。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收入总额非常可观,但其主营业务收入并没有随着收入总额的增长而有相应幅度的增加,收人的增加大部分是建立在其他业务收入基础上的,这样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是值得怀疑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公司,全力投入主营业务发展,非主营业务一般重视度不高。相反,那些多元化经营的公司通常其主营业务并不突出,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要么获利能力不强,要么利润来源不稳定、缺乏持续性,甚至是一次性业绩,在实际中既无法保证规模效益,更无法做到专业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很难保持在其所在领域技术、市场、人才及资金方面的优势。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巨人集团创业之初,公司紧紧抓住计算机开发这个主业,仅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为计算机行业中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大型高科技公司,其创始人史玉柱也因此一度被视为当时的改革风云人物。然而在他们取得巨大成功后,就开始淡化公司的主业,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他们并不熟悉的保健品和房地产市场上。之后,也只是仅仅两三年时间,巨人集团就从顶峰上滑落下来。后来史玉柱在接受采访时,坦然承认当时不应该把那么多的精力放在发展房地产等非公司主业上,因为自己毕竟是做计算机起家的,对于房地产这类业务是很不熟悉的,正是这样的非主业最终拖累了公司。类似巨人集团这样放弃主业,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结果“翻船”的上市公司,在沪深股市中也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立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基础上的利润来源说明公司具有扎实的获利能力,也预示着公司未来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对那些靠其他业务收入得来的利润,我们就要保持高度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