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部分银行、石油等大型国企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并成功跻身世界500强榜单。近年来,随着我国这类大型国企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最终进入了世界500强榜单中的前10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上榜的企业数量首次突破了两位数,由2013年的95家增长至100家。显然,这一增长速度让世界惊叹。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虽然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对于国内多数老百姓而言,这并没有让他们产生“自豪感”。相反,过去我国相当强调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规模式增长,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政策促进这类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此一来,虽然这些大型国企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持续性的增长,但却逐渐对多数的民企产生了挤压效应。更有甚者,因无法获得平等的竞争环境,而倒逼大量的民企走向衰亡。
中国股市,其建立之初被定位于为国企服务,同时也为大量国企解决了融资上的难题。这么多年来,中国股市为多数国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股市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其中,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大幅提升股市的直接融资功能,成为新时期下中国股市的新任务。
过去,不少企业本想借助国内股市满足融资上的需求。但遗憾的是,国内股市的准入门槛很高,准入标准相当严格,让不少企业知难而退。退一-步来说,即使企业符合了发行的要求,但因排队企业过多,最终要实现发行上市可能也要等待数年的时间。更多时候,企业终于进入了关键的审核环节,却因当时的盈利状况发生了变化,不符合发行的要求,而不得不进行重新申请。企业要想成功发行上市,不知道要等待多少年的时间。
此外,对于部分拥有特殊股权结构的企业来说,其VIE结构并不符合A股市场的发行上市要求。无奈之下,企业只好远赴海外市场进行融资。多年之后,赴海外发行上市的企业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过去并不起眼的企业,也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显然,面对这一现象, 管理层也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思路,并试图鼓励这类优秀企业回归A股市场。与此同时,还逐步加快A股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拟大幅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让企业发行上市的时间尽量缩短,满足其到A股市场融资的需求。
这一年,我们确实也看到管理层做出了不少政策上的重大尝试。其中,新政策拟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到境内上市。与此同时,在一段时间,工信部也明确强调了电商类的中概股可不拆VIE,直接回归A股市场。
除此之外,随着转板机制的成熟、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加速推出等,也释放出管理层试图大幅提升A股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意图。我们可以预期,随着A股市场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市场中企业的上市数量也将会明显地提升。
对此,A股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有望大幅度攀升,而A股市场的总市值水平也有望创造全球纪录。但是,这种追求规模式发展的方式,真能够培育出伟大的企业吗?笔者认为,对于当时的A股市场而言,允许企业规模式发行上市,大幅度提升股市的直接融资占比,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随着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社会融资压力。
或许,拟借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扩大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以后能够打造出1 ~2家伟大的企业,也就算得上成功之举了。不过,笔者担忧的是,到A股发行上市的企业,其目的或许并不局限于直接融资,而后再为企业服务与发展。其实,纵观A股市场的历史,“不诚信的企业”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盛产“不诚信的企业”,当属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不过,也可认为,正因为A股市场独特的市场环境,才导致上市企业容易“学坏"。
具体来看,A股市场中上市企业的不诚信行为,一方面缘于企业家或高管的“好高骛远”,或者是“套现心切”;另一方面则缘于市场极低的违规成本,以及长期得不到完善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其中,万福生科虛增收入7.4亿元、南纺股份连续5年虛构3.44亿元利润等违规造假事件,也是近年来A股市场中的经典案例。
不可否认,面对极具诱惑力的上市暴利,不少企业家感到心动。正因为这种轻易造富现象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不少企业家及中介机构铤而走险,力求让企业成功发行上市。待目的达到后,又将会是一场:利益分配的盛宴。
显然,在这个全球最大的“造富工厂”中,确实能够培育出规模足够庞大的企业,同时也会让企业家们享受到财富暴涨的乐趣。但是,当喂饱了这些利益者后,他们还会否存在那份做大做强企业的激情,确实不好说。
笔者认为,在巨大的财富诱惑以及低廉的违规成本环境下,企业家们力图让自己的企业发行上市必然是一种大趋势。但是,待利益者捞够了利益之后,恐将无心再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而巨大的股价泡沫也只会交给中小投资者来“接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