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风炜:结构性抱团行情或将常态化
随着上市企业的不断增加,市场未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将是少部分企业的上涨,而这些阶段性持续上涨的企业背后往往是机构抱团的结果。未来这种基于深度研究的结构性与抱团行情或将成为市场的常态。
本周指数小幅回暖,市场结构性机会不断,整体活跃度大幅回升。一方面是三季报披露结束,孰优孰劣越发明显,机构主攻的消费、汽车等行业三季报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海外不确定性逐步落地,一些中概股不断上涨也带动了A股的相关公司。
从赚钱效应来看,本周整体应该是不错的,但身边投资者的反应却完全不同,面对高高在上的白酒、家电,很多投资者不敢下手,而汽车、新能源等连续的加速又让人不敢接近,更多投资者依然抱着手中多年来的“遗留问题”不知所措。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更多时间都是结构性的机会,或者说随着上市企业的不断增加,市场未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将是少部分企业的上涨,而这些阶段性持续上涨的企业背后往往是机构抱团的结果。记得2017年我们提到A股国际化加速时曾说过,去散户的过程就是机构化与价值化的过程。因此“抱团”看似是机构利用资金优势的一种类庄股行为,但其背后其实是深度价值化的表现。
我们必须看到在机构越发抱团化的过程中,大量被抱团企业基本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深蓝筹化,即企业质地极好,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成为很多机构的标配乃至超配对象,虽然部分公司出现估值偏高甚至达到历史估值上限的情况,但未来这些企业被机构长期抱团或仍将是常态;第二,阶段性的行业优化属性,如去年的5G周期、今年初的猪周期、前期的新能源光伏周期、最近的汽车周期等,机构凭借对行业周期的判断,抱团阶段性的行业拐点龙头,集中资金拉抬股价,等到业绩兑现时纷纷获利出局。由于对行业和基本面的预判先于个人,因此对于追涨杀跌的投资者来说,往往成为抱团资金的对手盘,结果不言而喻。
所以,当我们未来说机构抱团时,不妨更多跟随他们的投资逻辑而非资金对股价的作用,“研究创造价值”,我们说了很久,未来这种基于深度研究的结构性与抱团行情或将成为市场的常态,无论你是否“看得惯”,最好都尽快习惯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