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们究竟有多爱移动支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近日发布的《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有80.1%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比2017年上升1.4个百分点。小额、高频是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两大特性,尤其是500元以下的便民消费;而移动支付应用的主要场景是生活消费和投资理财,不过公交地铁和医院的移动支付则是用户认为最需要加强应用的。
身上没带现金无法坐轻轨
35岁的钱女士昨天差点闹了个笑话。许久没坐公共交通的她昨天上午9点兴冲冲地赶到轻轨2号线谢家湾站,准备前往袁家岗。她来到售票处,打开支付宝乘车码准备购票,结果被告知只能用现金。钱女士赶紧翻出钱包,发现居然只有1元现金,而车票需要2元钱,银行卡也不管用。“现在出门几乎都能用手机支付,所以一般都没管钱包里是否有现金了!”钱女士表示,这次“事故”也提醒自己今后还是要带一些零钱。
记者随机调查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上了移动支付,很多时候都不会带上大量现金。不过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市民表示,移动支付操作还是有点麻烦,怕出问题,觉得还是现金妥当。
中老年群体逐步接受移动支付
《报告》显示,移动支付的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男女用户比例约为6:4,这也说明男性更愿意尝试使用创新支付产品。中青年是移动支付的主要用户群,30岁以上用户群体占比有所增加。2018年,30岁以下用户人群占54%,31~40岁的比例为28%,41~50岁的比例为13%;而在2017年,30岁以下用户人群占比80.9%,31~40岁用户占14.4%,41~50岁用户占3.6%。这也说明,中老年群体也开始逐步接受移动支付方式,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儿女等的指导下开始尝试使用的。
由于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和商业环境日趋成熟,移动支付方式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报告》显示,八成用户每天都要刷卡。一周使用2~3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4.4%;有2.0%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半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4%;1个月使用1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2%;有1%的用户不常使用移动支付。
500元以下便民支付最受青睐
移动支付用户使用行为呈现小频、高频特征,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多在500元以下,以服务小额便民支付领域为主。“我几乎一天所有的日常花费都能够用手机支付解决!”27岁的陶先生表示,现在连路边卖油条、卖菜的摊贩都支持微信或支付宝支付,不用找零钱,特别方便。
实际上,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等日常消费领域在移动支付方面更是得到广泛深入使用。目前,移动支付已综合应用于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景,购买投资理财和生活所需品的占比最高。生活类(购买吃穿方面的生活类所需品)占97.2%,投资理财则占99.1%。消费者普遍认为,移动条码支付提高排队效率、免找零、无假币这些特性特别适用。另外,移动支付商家还不时搞些支付优惠,如发红包、摇一摇、随机免单等,也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兴趣。
移动支付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现金还需要吗?《报告》大部分用户认为,移动支付会和现金共存,毕竟很多场景下移动支付还未能覆盖,没带现金会导致很多尴尬。另外,有些时候没网络或网络信号差,也会对移动支付产生影响。很多用户认为,移动支付虽好,但目前并非完美,最应加强移动支付在公交地铁和医院场景的应用。
同时,移动支付操作麻烦、体验不好和支持商户少,是用户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进行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存在安全隐患和手机网速慢,是移动支付用户最担心的问题。其中,个人信息泄露,是用户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被调查中有81%的用户遭遇个人信息泄露,70%用户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67%用户账户资金被盗用,41.2%遭遇付款码发送给他人。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通过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和畅通投诉渠道,来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时下最热门的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用户的兴趣度有所提升。《报告》显示,生物识别技术作为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手段经过多年使用和观察,市场主体和用户认可程度较上年有所提升,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最为用户所了解;个人隐私泄露及安全隐患问题仍是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时最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