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太疯狂!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新的赚钱“风口”已经出现?!
7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今年上半年,各个类型公募基金合计发行879只,规模达到了1.63万亿。同比去年上半年,不管是发行数量还是募集规模,都达到了21.58%和52.26%的惊人涨幅。
而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有公募人士指出,新基金的发行规模从6月开始走高,势头应该会延续到下半年,最终全年发行规模可能会超过去年。
鉴于下半年还有近千只基金蓄势待发,可以说,2021年,是不折不扣的基金发行大年。
不仅如此,由于市场过于火热,在第一季度时就诞生了61只日光基,其中主动权益型的占比高达75%。
即便经历了“雪崩”,基金的收益率依然优于沪深300指数。
市场火热,也壮大了基民的规模,全国进入基金时代。
然而,虽然整体收益很好,但是细分下来还是差别不小,有些基金的表现欠佳。
在春节长假过后,核心资产遭遇大幅调整,医药板块同样遭受重挫,多只医药主题基金回撤幅度甚至超过20%。
白酒主题基金也是如此,上半年出现过的最大回撤率超过30%,而军工指数基金回撤更是居前,逼近55%!
在年后这波雪崩的行情中,基民们的账户上利润不断回吐,年前高位进场的小伙伴更是直接亏出去10%、20%甚至更多。
行情涨涨跌跌本是常事,可很多小伙伴买基金之前并没有做好资产配置,把全部资金都押注在某只基金上,或者全押注在权益类基金上。比如全部买了医药主题基金,或者全买了股票型基金。
一旦行情跌下来,账面上的浮亏将日日挑战着你的神经,让人夜不能寐。承受不住如此大的亏损后,不少小伙伴选择了停止定投,甚至是割肉离场。
但现实总是很残酷,往往在你放弃之后,事情就迎来转机。从三月中下旬开始出现反攻,医药、白酒、军工等板块都迎来大反弹,一举收复失地。
可以看到,大家在基金中亏钱,不是行情不给力,而是投资过度集中,导致行情一旦出现调整便会血亏,最终因为承受不住短期的大额亏损而割肉,等不到行情的回暖。
想做一个合格的基民,要学会大类配置/分散持仓。
很多人左手一只基,右手一只基,巴不得全身上下都挂满基,还美其名曰资产配置,分散风险。
实际上呢?就是在追涨,风险是一点没分散。
举个例子,有人持有五六只偏股型基金,一看,哦豁,基金经理是同一个。
同一个基金经理,一般不同产品上风格也差不太离,甚至可以说,持仓也比较相似。
这要是押错了宝,就等于满仓垃圾股,很难翻身。
这不叫分散风险,叫风险集中。
再举个例子,买了一堆主题、风格都很相似的基金。
医药不错,很多人想,买医药基金呗,多多益善,于是在A公司买了只医药指数基金,又在B公司买了一只。
七八只医药主题基金攥手里,把10万积蓄全砸进去了。
看好医药没问题,但基金主题一样,即便基金经理不一样,股票配置很可能会高度重合。没什么情况也就算了,要是遇上医药大调整的行情,就凉了。
已经持有科创50ETF,就没必要再来一份科创板战略配售基金。所谓的资产配置,是把相关程度低的资产形成一个组合。
一样主题的基金一次性抓个20只,那也不叫资产配置。
问题来了,到底持有几只基金才合适?怎么分配呢?
要通过买多只基金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基金组合最好就要包含有能当安全垫的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也要有能当冲锋舟的股票型基金。
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可以参考一下。
货币基金1只,债券基金1-2只,股票型基金5-7只左右。
市面上的货币基金都大差不差的,安全性都很高,买一只就可以了。
债券基金也比较老实,花样没有股票基金那么多,买一两只也够了。
但股票基金,有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投资区域(如海外和国内的)等等,太会玩了。
就像“指数基金之父”约翰伯格说的,没必要持有超4-5只的股票基金,因为过度分散投资的效果类似一只指数型基金。但股票基金的成本高,最终收益可能会低于指数。
当然实际操作时,标准可以放宽一点,持有7只左右的股票基金也是可以的,注意基金之间持仓重叠度就好。
如果是选择行业主题基金,还要注意一定、一定要选朝阳行业,远离夕阳产业。
你可以做一个股票基金的组合,比如宽基指数的,沪深300、中证500指数基金、科创50ETF各一只;窄基指数的,医药、科技、消费各一只。
还可以找两个牛叉的基金经理,搭配一两只主动型基金。
可以看出,收益上的问题,其实很多是基民自身操作的问题。
中国不缺好基金,中国需要更多具备良好理财习惯的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