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从高考状元成长为首席经济学家。
1981年,我出生于豫东大平原的普通家庭,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那时,男孩少的家庭,在农村很容易被欺负。于是,我暗暗立下誓言,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
我从4岁开始习武,想练出一身好武功,让别人不敢欺负自己和妹妹。到了小学三年级,父亲想送我到少林寺学武,被班主任老师极力拦下:“他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应该用知识改变命运,而不是练武。”包括老师在内的很多大人,都说我是上清华的苗子。
中学阶段,我每一科都能学得很好,几乎每门课都是全校第一,从不偏科。至于理想中的大学,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清华。这是有一点故事的,当时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叫《渴望》,里面刘慧芳的一对儿女,一个上了清华,一个上了北大,所以当时我知道它们是国内最好的学校。而从小听到大的“清华的苗子”,让我对清华情有独钟。高考结束后,老师建议我:清华在河南的录取线一般比北大高20分,为保稳妥,最好第一志愿报北大。我不是没有纠结,但还是做出决定:选清华,哪怕落榜也在所不惜。18岁农历生日那一天,我收到了被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入读清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不过,毕业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沉思:现在的专业并不喜欢,想读的金融系,跨专业考研,时间极紧,难度极大,并且要放弃找工作的机会。
我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用6个月时间跨专业考研,学金融。那半年非常艰难。从早7点学到晚11点,过得是苦行僧生活,经常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但这6个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成功考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成为了泰斗级经济学家厉以宁、曹凤岐的门下弟子。
读研的几年,我的眼界和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也认识了更多优秀同学。这些宝贵的知识和人脉,成为了我后来在金融领域发展的坚实基础。
2006年研究生毕业,当时的股市跌到了最低点。各大机构都在裁员,市场还深不见底,很多人说,A股可能要关了。
在身边很多的人开始打退堂鼓的时候,我决定放弃金融系博士的保送资格,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工作入市。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进入当时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在金融证券行业磨炼十几年,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如今是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有记者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要对投资者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我说:投资是一生的事业,复利增长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