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说,一切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
但是,这种经典说法在中国,其实也不仅仅在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好像失灵了。
2018年1月份中国的CPI是1.5%,连续12个月都低于2%,这个数值与其说让人担心通胀不如说让人担忧事实上的通缩。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1月份中国的M2为8.6%,虽然和峰值的14%相比已经回落很多,但是依旧比去年底的8.2%有所回升。钱还在发,流动性并没有完全收紧,只不过发的钱没有过去那么多。
钱都去哪儿了?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人的钱都去了房地产这个市场,虽然“房住不炒”是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惯性是个非常顽固的东西,在政策一再收紧的2017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依然如地下的岩浆般炽烈,全年房地产销售133701亿,销售面积169408亿平米,均创历史新高。开发商阵营已经冲入5000亿的地带,而且不止一家,万科、碧桂园、恒大领先,第二阵营也迈入3000亿规模。
进入2018年一个数字亮瞎了不少人的眼,中国居民的贷款增量9016亿,比2017年3月创出的历史高点7977亿多出1000亿,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06亿,中长期贷款增加5910亿,很显然,在中国政府一再去杠杆的努力下,居民的杠杆不降反升,资金依然在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
同样形成对比的是,1月份中国居民的存款增量是8676亿,这意味着居民的净存款数还在下降,而在2016年2月,中国居民的净存款达到历史峰值29.87万亿,2017年底,居民存款总额达到64.38万亿,贷款余额40.5万亿,净存款仅23.88万亿,一年多的时间减少了6万亿,一般的判断,居民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已经接近90%-100%,杠杆率已经达到54%,低于美国的79%。接近日本的58%和欧元区的59%,高于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其他新兴国家则不具可比性,俄罗斯才16%,印度才11%,墨西哥17%,巴西22%,阿根廷仅10%。
9000多亿的贷款数字是不低的,但是投入消费的增量就是屈指可数啦,2017年中国的消费贷呈现爆发性增长,全年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83万亿,同比增长181.8%,但是大量的是变相成为了首付贷,如果再算上不在统计口径内的现金贷,规模就更加大,PPI年中都冲击到5.5%,进入2018年1月依然有4.3%,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就是传导不到消费品价格指数上,这是弗里德曼无法预见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比较现实,如何看待这9000亿的增量,究竟是调控放松的信号还是回光返照式的脉冲?是必然还是偶然?是反转还是反弹?
从控制金融风险的高度看,管理层一直在控制居民杠杆,尤其是炒房资金的动向,2017年全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是21.86万亿(不含公积金贷款4万亿左右),同比增长22.2%,增速比2016年回落了14.5%,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为5.3万亿,同比小幅下滑7%,这种趋势在未来三年是不会逆转的,所以答案是明确的!
9000亿的放量大致有三个因素:
一是因为春节因素,1月份集中打提前量;
二是因为去年下半年信贷政策的因素,不少银行事实上停贷,进入2018年使用新额度补量;
三是因为2018年信贷增量不增反减,银行赶早不赶晚赶量。
数字有时候就是一种游戏,正如我们看到1月份2.9万亿的信贷增量大吃一惊一样,表面上看创历史新高,但是从社会融资规模看只有3.1万亿,这低于2016年1月的3.9万亿和2017年1月的3.7万亿,你说这个钱到底是多了或者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