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著名学者、万科独董刘姝威教授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股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文中称,按照经济增速6.5%至6.9%计算,2018年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应该在3307至3700点之间。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我们真的能根据经济实际增速去判断股票市场波动区间吗?
实际上,巴菲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指标,就叫“巴菲特指标”,这个指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股市的市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巴菲特认为当股市市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比例大于100%的时候,市场就被高估了。
但这个指标,可能巴菲特自己都不信。注意,这个数据只到了2016年,按照这个理论,美股泡沫化早已经极度严重了,如果你在比重刚刚超过100%的时候就抛掉美股,可能会完美错过这一波大牛市。
那么国内呢?请看下图:
所谓的巴菲特指标也是不准的,因为2008年的时候准了一次,而2015年那次就不准了,按照这个法则,2008年能逃顶,但2015年估计要被套牢。
但巴菲特准则大体上说出了一个趋势,就是股票市值总体上会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而增加,毕竟上市公司也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体中几乎最大最优秀的公司。
再看刘教授的逻辑,我们找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和股票指数的走势:
上图可以看到,07-08年两者走势拟合度非常高,而之前和之后,拟合度非常差。如果按照中国经济长期L型的判断,那么股市是不是也会长期L型?
退一万步讲,即使是我没有看懂这个所谓的“经济增速-沪指点位上下限”模型,即使长期看两者走势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个模型的钝化未免也太严重了,不灵敏的指标对市场而言基本没用,这种指标能拿来做策略研究?怕是没有一个策略分析师敢这么写。为了得到一个所谓的股市中枢,这种分析线条也太粗了。如果说债市和经济的走势对比,可能关联度还比较大,因为债市比较核心的矛盾就是经济好坏,大体上是,经济坏则债市涨,经济好则债市跌——而债市的波动率是远不及股市的。巴菲特指标还有一个问题是,国内生产总值是增量概念,而股票市值是个存量概念,如果真的想跑一下两者的关联,可以假定年初的成份股不变,跑一份股票市值增量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但股价的波动实际上也不是实打实的增量,而隐含一个预期,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或许决定了股价变动的预期,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想,经济好,股票盈利好,这才是实打实的增量,这才是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