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会计部门从事财务会计活动,编制财务报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会计原则又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
一般认为,会计假设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认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变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国际上公认的四个基本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在国内被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含义是,每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必须与企业的所有者和其他经济组织分开。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的空间范围,也限定企业会计活动范围。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报告才可以按特定的主体来识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主体假设的表述是:“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会计主体可以是法律主体,也可以是非法律主体。上市公司既是会计主体又是法律主体,而公司下属独立核算的分厂是会计主体但非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可继续经营下去为假设。对此,《企业会计准则》的表述是:“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在这里,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持续经营并不意味着企业会水久存在,而是指企业能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使企业能按其特定的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按承诺偿清债务。
持续经营假设为企业在编制报表时会计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以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按其立即进人解散、清算状态的现行市价计价:二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的处理,均假设企业在旧年限或摊销期内会持续经营;三是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与分析也是基于企业在会计报告期后仍能持续经营为假设;四是基于前述三项假设,才有了会计上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以外其他权责发生制方法的选择(如坏账的备抵法、销售收入的确认等)。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归属人为地划分成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是按月、季和年来划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由于我们假设企业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其持续经营状态,这就存在着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供财务报告的问题。在会计实践上,绝不可能等到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结束,企业清算时才向外界提供财务报告。为了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定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上就应把其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使其归属于各不相同的会计期间,并进行会计处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
我国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I日起至12月31日止作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以季度和月份作为会计期间时,其起讫日期也采用公历日期。
会计分期假设除了为企业进行会计处理计算损益和编制财务报告限定了时间区域外,对会计的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受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许多会计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期”特性。比如,利润总额、收入、费用等均带有鲜明的时期特色。此外,会计分期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一起,构成了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理论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到会计系统中来。这意味着:第一,会计所计量和反映的,只是企业能用货币计量的方面:第二,不同实物形态的资产需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才能据以进行会计处理,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货币计量假设使得企业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汇总、计量成为可能。
当然,货币计量假设既是会计的一个优点,他使会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货币计量假设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币值不变的假设。这是因为,对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必须以在不同时点上的货币等值为前提。否则,不同时点货币量的简单汇总就会失去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持续币值波动已成为事实。如何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一大难題。还有,会计揭示的只是企业能以货币计量的内容,而企业的财务状况除了货币计量的情况外,还与其非货币因素有关。这些非货币性因素有:企业的经济前景,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产品的市场满足程度,企业的职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企业管理的能力等等。为了弥补财务报表货币计量假设的不足,用附注和附表的内容来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