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货币政策松紧?
货币政策目标指引货币政策工具,工具力度决定货币政策周期松紧。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实行多目标制,即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其中,稳定物价是首要目标,以币值稳定促经济增长是法定目标;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很大重叠;外部目标(国际收支平衡)服从内部目标(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经济转型期,金融稳定是物价稳定的前提。不同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侧重有所不同,在最终目标的指引下,央行通过密切观测中介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松紧调控。
货币政策按照总量松紧可以划分为5档:适度宽松、稳健偏松、稳健中性、稳健偏紧、适度从紧,具体划分方法大致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从定量上看,主要观测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货币、信贷等指标;从定性上看,主要参考央行每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措辞。定量和定性,二者结合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程度。
定性来源:《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定性方法紧密依赖于货币当局政策报告。从权威性和时间跨度出发,本文选取央行自2001年开始每季度发行一次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为参考。据统计,共有三种反映货币政策取向的描述:稳健、适度从紧(从紧)、适度宽松。其中,稳健较为宽泛,可以细分为稳健偏紧、稳健偏松、稳健中性。
定量指标:信贷和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度针对实体经济,而非金融体系。判断货币政策松紧首先要看信贷政策能够支撑实体经济,其次是对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再次是对创新企业融资信贷的支持力度。
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假定统计口径不变时,可以作为判断货币供给松紧的参考。原因有二:一是货币供应量可以反应货币流动性,二是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尽管我国已不再公布M2和社会融资的规模数量指标,但利率传导机制尚不畅通,货币政策仍依赖数量调控(徐忠,2018)。因此,在假定统计口径不发生变化的时候,货币供应量可以作为短期判断短期货币政策松紧的指标。一般而言,M2增速-实际GDP增速-CPI增速能够反映货币供给增速差距。
中长期来看,信贷获取能力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大于真实利率水平对经济产生的波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货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信贷之间的关系,信贷获取能力的变化对经济活动的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真实利率水平的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似乎要小一些”。从数量上,信贷规模余额增速-GDP增速是最为典型的反应总量松紧的指标。从价格上,贷款利率水平与存款利率水平微观影响最为深远。但是价格传导的前提条件是数量处于合理区间,因此,在使用价格指标前需要先观测数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