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基础知识
期货交易的诞生,是在商品贸易过程中,不断追求效率、降低成本与凤险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市场选择。简要介绍有关期货的起源与发展,期货交易的主要特点、主要功能,以及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相同与差异。
期货交易的诞生
据说,期货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曾经出现过带有期货交易性质的商业活动。不过,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产生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芝加哥。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 期货交易经历了从现货交易到远期交易,最后才确定成形的复杂演变。
19世纪30 ~40年代,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中西部开发。芝加哥由于毗邻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的缘故,很快从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中西部的谷物要先汇集到这里,然后再转运到东部地区。
众所周知,粮食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这就决定了粮食的价格也必然会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变化。每逢收获季节,由于供应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粮食价格的回落;到了第二年春季,适逢青黄不接,这时又会因为粮食短缺,致使价格飞涨。此外,有限的仓储能力、不便的交通条件,也更加剧了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粮食经销商、加工商都深受其苦,这给他们正常的商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稳定获利的能力,使得利润起伏不定,而且还有亏本的可能性。
在经历了价格波动的反复冲击之后,经销商们率先行动起来,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打破价格来间波动的周期性循环。于是他们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港口设立了许多仓库。到了收获季节,他们从农场主那里购得粮食,并不急于出手,而是先贮存下来,待到来年再发往东部。这种囤货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粮食经销商们也因此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为了防范风险,他们往往在购进粮食之后,马上就赶往芝加哥,与那里的加工商签订来年春天的供货合同。这种以事先约定好的销售价格,锁住利润的交易,其实质就是一种远期交易的方式。
1848年,82位商人发起成立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Board of Trade, CBOT), 并于1851年正式引进了“远期合同”。远期合同的引进,对于期货交易的最终诞生具有重大的意义。英文期货“Futures" 一词的单数形式,原意就有“未来、将来、远期”的含义。
远期合同的出现,使得农场主、经销商、加工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价格刷烈波动给自身造成的损失,对于保护自身的利益有一定的帮助。不过,这种远期交易还很不完善,在实际运作当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诸如商品的品质、等级、价格、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细节问题,依然还不确定,依然还需要买卖双方协商而定。这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谈判成本与精力。
这些问题还在其次,主要问题在于,远期合约从签订到最终完成实物交制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市场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各种违约行为也时有发生,诸如买方资金不足,不能如期付款;卖方生产能力不足,不能保证足额供应;市场价格看涨,卖方不愿意再按照原先约定好的低价成交;或者市场价格看跌,买方不愿意再按照原先约定好的高价付款等等,不一而足。这就使得最终能否履约,主要还是依赖买卖双方的信誉。违约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远期合约的签订,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难以达到规避风险的初衷。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两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这就是“标准化合约”的推出,以及“保证金制度”的确立。“ 标准化合约"极大地简化了交易的中间环节,“保证金制度”有效地防止了违约事件的发生。这两项制度的创新,直接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过,这个时候的期货交易,还难以吸引大量投机者的参与。由于只有需要规避价格风险的买卖双方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并不大。直到1882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允许以“对冲”的形式免除履约责任,才吸引了大批投机者的参与,从而使得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极大地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