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科创板第一股“打新”结果出炉!
6月30日晚间,华兴源创公布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其中,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以及保险资金等A类投资者配售数量高达2185.93万股,占网下发行总量的81%。
1、公募成最大赢家
公募基金无疑是此次网下配售的最大赢家。公告显示,69家公募基金共获配2105万股,占网下最终发行数量的78%。
据统计,本次共有951只基金产品饮下科创板“头啖汤”。其中,获配基金数量最多的是富国基金,63只产品获配3248.64万元。此外,华夏、嘉实、鹏华、国泰等基金公司也有不低于50只产品获配。
参与科创板“打新”并非易事,获得有效报价是关键的第一步。此前,有1752个参与华兴源创的网下询价,有6个配售对象为《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禁止参与配售的关联方,被剔除;175个配售对象因拟申购价格高于26.81元/股或申购时间晚于2019年6月24日09:50:38被剔除;另有286个配售对象申报价格低于发行价格24.26元/股未入围。
最终,华兴源创的有效报价对象为1285个,其对应的有效报价数量为75.81亿股。
2、合理定价是关键
在上市过程中,发行定价一直是投资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科创板全面采用市场化定价,而如何确保其定价的公平合理,也是科创板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光看PE(市盈率)肯定不行,因为亏损的企业和微利企业没有PE。科创板的估值体系是多元化的,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看待。”鹏华基金稳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姜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姜山指出,市场化定价并不是新鲜事,在2009年重启新股发行后,市场化询价历经了多次修正,最终在2014年重回限定市盈率的定价模式,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科创板能否摆脱“三高”魔咒(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市场和投资者如何看待可能的破发,都是市场化定价模式的看点。
监管为此做了一些限制。比如,科创板通过加强其定价约束,将重点机构询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最低值作为定价基准,同时引入保荐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要求保荐机构通过子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跟投,杜绝其将风险向外转移。在投资者方面,将报价随意性较高的个人投资者排除在询价主体之外,设立了较高的市值门槛,建立了高价剔除机制,设定10%的抽签锁定,以促使投资者报价更为谨慎。
3、三大注意事项
博时权益投资主题组、投研一体化小组负责人曾鹏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科创板要做好“高PE投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打通一二级市场。
首先,要借鉴国际同行的经验,多角度选择估值定价方法。大部分科创板公司净利润、ROE(净资产收益率)、PE等静态指标表现不佳,与传统投资相比,对投资者指导作用不大。因此,机构投资者在科创板投资中,应根据企业的商业模式、所处生命周期等多个维度评估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合理价值区间。
其次,汲取一级市场的投资理念,走一二级融合之路。科创板投资从持股久期和研究深度两方面对传统二级市场投资方法提出考验。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在于,初创企业直接上到二级市场来定价,打破过去直接由一级市场投资人单方面定价的局面。
“一级市场单方面定价有时候并不充分,有些估值泡沫比较高,放到二级市场定价以后,初创企业的估值可能会更为合理。”曾鹏强调,二级市场也必须引入一级市场的投资思维,“科创板投资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我们对整个产业的场景、赛道、格局做更加前端的研究。”
最后,需要将流动性风险纳入重要考量,对流动性差的标的要严格控制持仓金额,并在合理定价区间之下分批建仓,均化买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