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交易的发展
(一)旧中国的期货交易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的船炮打开了紧闭的中国大门,中国从此逐渐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清朝末年,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曾倡议组织交易所,称作“股份懋迁公司”。后来北洋政府工商部长张骞主张“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能”的实业救国论,曾于1913年组织讨论在通商口岸建立交易所。
梁启超最初并未动手创建期货市场,1914年建立了上海机器面粉公会6公会虽然不是期货交易所,但与期货交易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年,在张骞推动下,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翌年4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细则》。
1916年,孙中山先生得知外国人要在上海滩建立交易所,为消除外国人垄断上海市场的欲望,在他的积极努力和翰旋下,1917年2月,农商部批准建立证券交易所,随后虞洽卿与另一些人又积极筹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金银交易所;就在上海紧锣密鼓筹办交易所之际,1918年夏,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了。
1920年7月1日,虞洽卿等人正式开办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从此开始了中国商品的期货交易。1921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物品交易条例》;同年4月,又颁布了《物品交易所条例实施细则》。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张营业的半年内就赚了50万元。
1921年初开业的上海面粉交易所,因其盈利而股票价格不断上涨。
由于片面理解和利益驱动,一时间形成了办交易所的热潮。从1921年5月起到年底,上海新开办交易所140多家。天津、北京、广州、汉口、南京纷纷筹备。上海不仅各大行业有交易所,而且烟、酒、火柴、麻袋、泥灰等小行业也都办起了交易所。
五花八门的交易所建立之快之多,连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被惊得目瞪口呆。芝加哥才两三家,整个美国也才几十家交易所,自叹不如!许多摇旗呐喊的交易所还没来得及放开喉咙大声喊价竞价,就因其周转不灵、经营不得要领而陷人困境被迫停止营业。到1922年3月,仅剩12家交易所能撑起门面营业,最后又有半数夭折,被称之为“民十信交风潮®”。经过“民十信交风潮”,加上战乱频繁,大多数国民对公债和股票都失去了信任。因此,在1921年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中国的交易所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29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交易法则》,1930年1月又颁布了《交易所法施行细则》,交易所的发展和管理才有了比较统一的依据。这时期没有真正的期货交易,但后来实行了一种延期交割的方式,称“便交”,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期货交易”。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局相对稳定,旧中国各地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逐渐步入正轨。1946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共有证券和物品两个市场,经纪人230人。天津证券市场的原华北证券交易所也恢复营业,
上市股票达23种。刚开始,由于股市疲软,业务冷清,经纪人申请退出者不断增多,故而人们举办了延期交割业务,又称“递交”,实为变相的期货交易。结果,极大地刺激了证券交易的活跃,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游资。
上海解放以后,为了打击投机商人的投机倒把行为,人民政府于1949年6月10日查封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大褛。1952年7月,天津证券交易所也宣布停业。至此,交易所在中国内地宣告完全进人停止阶段。
(二)新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经济体制认识的不断深化,市场和价值规律越来越重要。改革的深人,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期货市场的恢复。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要加强现货市场的功能外,还有赖于期货市场功能的补充。80年代改革以来,随着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我国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迫切需要有期货市场加以调节,借以减少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契约经济。
最早提出在中国内地发展期货市场的是香港的杨竞羽先生。这一提议得到了理论界和有关领导的重视。
1988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根据有关中央领导的指示,成立了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组织力量开始进行期货市场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理论知识。随着我国市场调节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期货贸易的初级形式——远期合同交易的增加,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认为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规范,使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期货合约。于是,某些地方政府开始抽调人员研究组建期货市场的方案,并紧锣密鼓地付诸实施。1987年,理论界和实践界开始设计期货市场兴办方案时,郑州、武汉、沈阳先后设计出以经营农产品为主的期货市场方案,石家庄设计出钢材、木材为主的期货市场方案,这些方案都报送所属省市和国务院。这些方案的设计一方面参考了国外期货交易所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要符合中国国情。方案明确提出期货市场的发展道路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以现货交易为主的批发市场;
第二步,开展远期合同转让,扩大远期合同的交易数量和参与范围,并要逐步使远期合同的交易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第三步,由远期合同发展到现代化、规范化的期货合约。
几个方案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中国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和条件的差异。
以下是我国期货交易理论准备的大略进程:1988年6月26日至6月29日,在北京,“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召开了第二次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座谈会;1988年11月,河南举办全国第一期期货市场讲习研讨班,传授研究成果;1989年1月10日,《关于结合国情试办期货市场的研究报告》送到了国务院;1989年,改革出版社推出了《期货市场》®;1990年4月,在上海物贸中心,中国物资部召开了“国际期货交易研讨会”;1990年5月,在北京长城饭店,商业部、经贸部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举办了大型研讨会;1990年7月,国务院批准商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呈报的《关于试办粮食中央批发市场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