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市场位于下跌过程中,舆论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下跌抵抗型”的思维。通常会以“下跌空间有限”为重点,在连续唱多的时期中,通常股指早就已经下跌了一两百点,等到大盘真正见底的时候,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总会成为最悲观的人,从而形成踏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对市场进行判断的时候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做空能量不足”论。
这种观点非常的机械化,是根据成交量的大小判断是否出现涨跌,往往会把下跌时期的缩量看做是“做空能量不足”,然后从中得出“下跌空间有限”的结论。不过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发现缩量再缩量的状况,这表示“地量”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根据这种现象无法判断出下跌空间的大小。
成交量的减少通常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做空能量不足,另一方面代表着市场做多力量不足。所以,成交量出现萎缩并不能印证“下跌空间有限”。在具体操作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成交量出现萎缩都是和下跌相对应的,就算没有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影响。也就是说,在做多和做空意愿并不强烈的状况下,伴随着时间推移套现的力量往往会略大于增仓的力量,因为会形成大盘阴跌的走势。直到出现某个具有明显倾向的消息的时候,大盘才能扭转原有的运动方向。
2、“政策保底”论。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政策底”并不属于固若金汤, 也具备被打破的先例。其实,我们所说的“政策底”就是管理层对于市场宏观调控的一个大致界线,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指数。因为管理层不属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而且市场中无法预测的因素也属于多方面的,“政策底”是否管用,还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然的话,市场操作都步调一致听指挥,那不是变的十分简单了,那究竟是谁亏钱呢?
3、“个股救市”论。基本上在市场每次出现下跌的时候都会看到这种言论。市场中的美丽肥皂泡在阳光下破灭,个股在上市以前总是被股评家们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变成“市场的领头羊”,不过在现实中已经告诉我们了这种观点是不被认可的,一直以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又怎么会寄希望在“英雄造时势”上呢?
其实不能否认这些个股在日后的行情中具有“领头羊”的潜能,不过并不能由此说明这些个股什么时候都可以“揭竿而起”,只有当大盘真正处在底部的时候,此时的个股行情才会成为大市反转的“导火索”。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几种误区,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考虑市场内外综合因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成了很大的片面性,从而在判断市场的走势过程中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