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掌管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在1977年投资1000美元于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8000美元,增值28倍。他就是被称为“股票天使”的彼得·林奇一历 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时代》杂志评他为首席基金经理。
成长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人困境。
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 比报童工作一周挣得还多。
高尔夫球场直是风云人物、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从高尔夫俱乐部的成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
在当时,虽然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但人们的意识还是相对保守,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视股票市场如赌场,把买股票几乎等同于赌博行为,原本林奇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賺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考人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即使在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兼职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像高尔夫球场的客户-样成功的人物。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地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在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因为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大二的时候,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人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间,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一富达 ,在这里做暑期实习生,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他是一个奇迹”
1969年,林奇已经毕业了,也服完了兵役,他开始来到富达,正式成为一名公司的职员。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铝业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些工作开始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线。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为以后的真正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年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这样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
当时的麦哲伦基金,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还是一个婴儿,但对于林奇这个初学者而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林奇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已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每年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小时地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人们不会把自己即将购买的股票透露出来,但在交流中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8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他特别留意妻子卡罗琳和3个女儿的购物习惯.每当她们买东西回来,他总要扯上几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罗琳买“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会是一个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发现商机,这就是林奇!
可是,股票市场涨幅不定,之所以人们将它看成是赌场,就注定了有输有赢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1977年,他刚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而当他向一位 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地出。然而,此后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 ,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水准。
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专家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一个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
经过了涨落挫折之后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优秀的选股能力开始让人们感到惊奇。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售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跌跌涨涨的。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率,这就是--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
一类是中小型公司的股票。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同时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长性时,对单位增长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因为高利润可能是由于物价的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巧妙的买进造成的。
另一类是业务简单公司的股票。一般人认为,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更有可能赚大钱,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以低价购人、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靠着这种投资方式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在他所投资的领域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联邦快递等等。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了,在这短短的13年里,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 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
对于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个没有“周末焦虑症”的“死多头”,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甚至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1991年,就在他管理的基金达到最巅峰的时刻,林奇却选择退休,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当时,他还是市场上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去演说:“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得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
这就是彼得·林奇离开的理由,没有一点的做作和矫情。当然他也过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和其他伟大的交易商或投资人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地离了场。
现在,这个曾经的“股市传奇”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在家教导自已的小女儿,同时他也没有闲着,正积极地投人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系统,到处募集资金,让贫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
成功秘诀
心态平和,稳中取胜。
纤毫小事中觅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