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施正荣看准了世界范围内光伏产业即将高速发展的大势,开始考虑回国独立发展。在秦皇岛、大连、上海等城市辗转碰壁后,施正荣最终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支持。2001 年9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无锡市科委联合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出资600万美元,取得尚德公司75%的股份,施正荣取得25%的股份,其中技术股占20%,折合160万美元,现金股5%,折合40万美元,施正荣名下股份通过他个人全资拥有的澳大利亚公司PSS (PowerSolar System Pty. Ltd.) 间接持有。
产品投产后,正赶上全球光伏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德国等西欧政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大力支持居民安装太阳能电池,高价收购太阳能电力,国际市场上出现太阳能电池供不应求的状态。尽管2002年无锡尚德还亏损87.9万美元,在市场强大需求的激励下,公司不断扩大产能,2003 年就实现了92.5万美元的盈利。2005年年底,尚德的产能达到了150 兆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
经过3年的创业,公司开始步入成长期,但负债比例已经比较高,虽然短期内不再开展融资活动,该企业也能保持稳步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国际同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现有资产状况已经无法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需求。于是,无锡尚德开始谋求资本市场的支持。为了便于在海外上市,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手续,施正荣等决定采用红筹上市的方式,2005 年1月在英属维京群岛设立了尚德BVI公司,着手对无锡尚德的私有化。
在百万电力(Million Power Finance Ltd.) 提供6 700万港元过桥贷款作为收购保证金的前提下,尚德BVI开始协议收购无锡尚德的国有股权。除2004年10月,PSS从其他股东手中购买了6.389%的股份,从而使施正荣控制的股份上升到31.389%外,尚德BVI 一方面直接从发起人股东手中收购44.352%的股权,另一方面从一家英属维京群岛(BVI) 公司欧肯资本(Eucken Capital)中收购了24.259%的股权——后者从两家国有股东手中受让了这部分股权。
2005年5月交易基本完成,国有股东中最高的获得了23倍的投资收益,最低的无锡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公司,也获得了10 倍的收益,可谓满载而归。
与此同时,高盛、龙科、英联、法国Natixis等外资机构与尚德BVI签订了一份《股份购买协议》,通过私募的方式出资8 000万美元,以6倍的市盈率溢价入股尚德BVI,私募股权基金为了规避风险,与无锡尚德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由于施正荣属澳大利亚籍,无锡尚德重组后变身为完全的外资企业。2005 年8月8日,由施正荣完全控股的壳公司D&M Technologies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尚德控股。
2005年8月16日,尚德控股和尚德BVI的全体股东共同签订了一份换股协议。尚德控股完全复制尚德BVI的股权结构。2005年12月14日,全资持有无锡尚德的尚德控股在纽交所成功上市,按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21.2美元计算,外资机构的投资增值近10倍。创始者施正荣也因持股54.14%而使身价一夜超过14.35亿美元。
无锡尚德成立于2001年9月,由于股东资金不到位等原因,直到次年5月才开始投产,而在短短3年时间之后,公司却创造了如此高额的市值和个人财富,有些超乎常理,其闪电式,上市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在上市前迅速由国有控股68.611%的企业转变为完全私有的企业,是通过怎样的制度?施正荣的股权由初创时的25%增加到上市前的54.14%,又蕴藏着怎样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