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票知识>股市融资>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源是什么?

2019-09-02 16:33:59  来源:股市融资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12分钟的时间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源是什么?

时间:2019-09-02 16:33:59  来源:股市融资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与国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出现危机进而导致失业不同,“中国式减员"的特殊之处在于,内外经济失衡碰撞到一起,并引发了减员潮。

一、出口战略的调整难题

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港资上市企业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虽然被解读为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关闭的第案,但合俊只是珠三角到掉的制造企业之一——最近10年来,东莞每年都有七八百家企业关闭或外迁,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09家。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仅纺织行业就有超过2000万人被解聘。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由于中国的投资经常会出现“过热”,消费又受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整体经济增长不得不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源是什么?

出口导向性战略的发源地,就在合俊所在地东莞。广东省的小镇东莞,素有“世界鞋服装和玩具之城”"之称。从1978年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落户于此,这座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城市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上个世纪90年代.当4.6万家中外企业入驻此地后,东莞逐渐成为生产电子元件和皮鞋.服装、玩具的“世界工厂”的代表性生产基地。目前,东莞企业的90%以上仍然以代加工为主。东莞等地先富的示范效应,很快催生了中国制造的更多地方克隆版。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江浙地带,即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州地区。

中国制造们的竞争力,在于中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低成本首先表现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等地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在90年代未到本世纪初的将近10年中,长期没有上涨。

除此之外,石油、电力等资源型产品价格是政府管制的。在以石油为主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势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的竞争需要,竟相压低土地、税收等的价格,以获取外商直接投资的世界代加下地位。

在制药业的另基地苏州昆山,每亩工业用地的价格从2001年的9.5万元降到2002年的8万元,再降到2003年的6万元。面同样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90年代末期以后,“零地价,送厂房政府指定银行配套贷款(1:1甚至1:2的比例)”、“5免10减半”等政策倾销,也纷纷成为地引资竞争中的组合拳。

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已经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达到5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战后50年间日本吸收FDI的10倍。与此同时,中国自2002年之后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年度吸收FDI的全球冠军。

地方政府直接出手的低成本竞争方式,使得低附加值的代加工出口模式也即“世界工厂”成为可能。受益于东莞模式的中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往海外输出低附加值产品,以多年的持续顺差拉动经济增长。

但这种出口模式所得的利润率是极其微薄的。2003年,中国出口了53亿双鞋(相当于为世界上每个人生产一双鞋),但中国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都破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世界名牌HugoBoss衬衣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为120美元,而中国制造商拿到的只有10%。

2007年底,靠一双双鞋和一个个玩具堆积起来的中国制造们,换回的外汇储备已高达1.53万亿美元。但中国在获得源源不断的高额外汇储备的同时,以资源换外汇的出口模式,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与资源代价。

2008年初,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公布首份正式《环保表现指标》,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表现进行排名,中国排在第103位。

据BP能源统计,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12.6%,但其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1/3之多。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可能会在40年内用光所有煤炭储量。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由中国制造商品出口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不断上升。据统计,2007年中国共遭遇80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很显然,即便没有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条件下,中国制造的转型也不可避免。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珠三角众多的外向型企业走到了发展的隘口。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外向型企业,已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二、三驾马车并非齐驱

与出口导向相媲美的拉动经济的马车,在中国显然非固定投资莫属。

以东莞为例,要提供几万家中外企业所需要的厂房,容纳数倍于当地人的外来人口,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当资本和市场相遇,空前规模的固定投资开始风生水起。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23%,而从1997年到2003年间,每年只涨了8.4%。

以房地产为例,1997年至2006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超过20%,为同期GDP年均增幅的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20%。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房地产业迅速成长并带动了银行、土地钢铁、水泥、建材装修.家电等于下游产业发展。随之增收的,不仅仅是当地财政,还有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收入增加之后的人们,开始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房地产业的市场因此日渐大,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追随其后的人们暂时失去了理智——有人发现,房地产不仅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价值可观的投资手段。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催生了房价泡沫。这是一个疯狂的产业,卷进去的不仅有投资客和普通居民,地方政府也不再甘心只攫取财政收人,他们发现这似乎还可以兑换成政治资本——政绩工程因此而大行其道。疯狂的代价就是,产能过剩,地方投资重复并严重浪费。

出口和投资,就这样成就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的消费,则多年持续低迷。

显然,无论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还是与出口产品的总成本相比(劳动力成本经常只占出口产品总成本中的10%),中国的劳动力价格都被严重低估了。

公开的资料显示,1990—2003年间,中国CDP年均增长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虽然GDP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狂奔,但人均财富并没有很快地上升。

这导致了中国内需的长期低迷。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一方面,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已经市场化.而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完善。这使得很多老百姓对未来难以把握,从而不得不放弃生活必需之外的消费需求,把钱存起米以备不虞之需。

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工人的生活成本也随之上涨,为维持生产,工厂不得不提高工资,进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伴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而回流的劳动力,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都被认为加剧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压力。而来自印度、东南亚的竞争使得中国企业的劳动力优势越来越有限。与此同时,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制造业成本逐渐提高。中国出口企业最大的成本优势遭受阻击。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开始侧重以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明显。防止中国经济发展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中国物价从结构性上涨发展到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调整、信贷紧缩等政策相继出台,出口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出于对经济形势的担忧,信心不足的人们更加捂紧了口袋,消费、投资萎缩更加剧了企业的生存难度,无法支撑的企业则会导致更大面积的失业。

关键字: 老百姓趋势
来源:股市融资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