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的再保安排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費收入要如何來分配,以我們的經理人經營保險為例,保險人必需要有足夠的保費來彌補其承擔第一個一百萬損失的風險,而再保人必需要有足夠的保費來彌補其承擔一百萬到二千五百萬損失的風險。一種解決這種難題的方法叫做派翠克-亨利法則:係完全依照過去的經驗,換句話說過去再保業者需要多少保費來彌補其所承擔的損失。但不幸的是過去的經驗因為投保期間過長往往無法完全反映實際的情況,亦即要在許多年之後才能真正知道會發生多少損失,而且最近產業能見度不但越來越差,有時甚至還會誤導,亦即法院不管以前判例傾向於給予鉅額的賠償,使得再保業者過去推估的公式與結果相差太遠而變成一場大災難。派翠克-亨利不管用,換成Pogo所說:「未來與過去絕對不同。」產業的不確定性加上許多經驗不足的新進者,使得這幾年保險業者偏好維持低水準的保單淨額,他們能夠吃下比其所能承擔的風險要大得多的保單量,這樣的作法有時在保險與再保公司整體虧錢的情況下,本身甚至還能獲利,(這種結局並不是刻意的,通常保單發行公司對於校高階的風險所生最後成本的了解的不一定比再保公司多),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尤其會發生在環境變化快且成本高漲的時代,如執行業務不當、經理人保險與產品責任險等,在這些情況下,也難怪保險公司還會積極簽發保單,即使保費毛額已相當不合理之時。
保险业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984年有一家大型的同業,在那一年那家公司一共簽下六十億元的保單,在保留其中的40%約二十五億後,將剩下的三十五億轉給再保公司,結果保留部份理賠的損失最後只有不到二億元(算是不錯的成績),但是分保出去的部份卻使再保業者蒙受了十五億元的損失,使得保險公司的Combined Ratio不到110,但再保公司卻高達140,而這與天然災害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業者之間的(但發生的頻率卻相當高),雖然我尚未看到該公司今年的年報,但可想而知這種不平衡的情況一定還繼續維持著。已有好幾年一些反應較慢的再保業者由於無法對保費作合理的分配,甚至是估計,使得權益因而受損,到最後再保業者的行為有點像馬克吐溫的貓一樣,「一旦被熱爐子燙過一次,便不會再去碰任何爐子,即使是冷的爐子也一樣」,再保業者在長期的意外險方面有太多不愉快的經驗,以至於到最後乾脆放棄(有可能是正確地)該項業務,不管投保價格如何誘人,結果使得某些業務的供給量嚴重短缺。
如此一來許多再保客戶便著急了,他們不能夠再像以前一樣,動不動就將上千萬的保單轉給再保業者,進而也沒有能力與財力自行吃下大額的保單,有的業者的承保毛額萎縮到與承保淨額相當。在波克夏我們從來不玩這類的遊戲,直到最近這樣的作法使我們在某些業務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不過現在整個局勢已改變,我們擁有同業比不上的承保實力,只要我們認為價格合理,我們願意簽下其他大型業者吃不下的保單,例如我們願意承擔一次可能損失一仟萬美元的風險,只要價格合理且其風險與我們已承保的風險無太大的相關。同業間連願意承擔前述一半的都不多見,儘管在不久之前,有再保業者當靠山,許多業者甚至願意吃下十倍以上的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