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都已经清楚地了解到,由于市场是相当有效的,所以无论是投资的门外汉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其投资绩效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市场的运作机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投资专家平均绩效如此惨淡的理由。
假设投资机构和对冲基金等投资专家们占据了大半个股市。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投资专家所持有的股票全部加在一起,几乎就相当于整个股市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专家要想击败市场,就等同于要击败自己。因此,从逻辑上来讲,“所有投资专家都击败市场”这个情况是自相矛盾的,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由于投资专家们要收取高额的费用,因此,从投资专家整体来看,光是成本的部分,就已经输给市场了。
尽管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偶然因素的支配,然而参与市场投资的人们还是不愿意将投资的结果归结为运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由于“自我归因偏差”作用的结果。
所谓“自我归因偏差”是指,当事情进展顺利时,往往将原因归功于自己的一种偏差定位。简言之,就是人们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安慰心理。在投资亏损时,就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运气差;相反,在投资赢利时,就会把原因归功于自已的实力强。
特别是工薪阶层中的业余投资者,他们的“自我归因偏差”尤为严重。如果自己买的股票碰巧上涨、小赚一笔的话,就会洋洋得意,觉得自己眼光独到。如果连续几次都赚到了钱,就会开始自我膨胀,甚至会开设博客,大侃特侃投资哲学。
如果连续几个月都持续贏利,就会令他们膨胀到无法自控的地步,不可救药地认定自己在投资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于是,他们会产生错觉坚信自己可以靠股票交易谋生,进而毫不犹豫地向公司上级递交辞呈。这些人盲目地觉得自己比投资机构和对冲基金中的专业投资者要优秀得多,坚信凭借自身的实力,完全可以持续准确地预测股价。
与之相反,学者们则大都是效率市场假说的狂热追捧者。那些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们最怕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就是: "既然您如此精通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为什么还不去做有钱人呢?"实际上,金融专款们往往是非常清贫的,这就跟医者不能自医是同样的道理。
这些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教授们看到平日里最鄙视的华尔街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赚着高于自己数倍的年薪时,内心肯定会感到不平衡。
但如果他们相信效率市场假说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浇灭自己的妒火。因为根据效率市场假说,那些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之所以会发大财,只不过是由于他们运气好罢了,并不代表他们更聪明。这样,教授们就会平静下来。这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他们为什么明明比别人聪明,但生活却过得很清贫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怀疑效率市场假说就是那些嫉妒华尔街交易员高收入的学者们创造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给“自己比别人更聪明,生活却过得很清贫”找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