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央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撰文指出:必须深刻汲取金融监管的历史经验,并着力强调了货币经济绝不能背离实体经济、将本求利是商业活动的正常状态、收益永远和风险成正比、持续建设法治和诚信环境、把握好金融创新的边界、管好货币总闸门、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紧紧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8个“金融常识性”问题。
应当看到,人类历史上数百次金融危机,尽管原因各异,但有一点始终是共性因素:违反金融常识。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其根源无非银行向还不起贷款的人发放贷款,而且使用资产证券化(ABS)手段无度放大杠杆。你可以把这类证券包装成AAA,但终究逃不过击鼓传花的结局。同样,P2P全军覆没也无非是高利率招致高风险,太多愿意高息借款的人,借钱时就没打算还,加之监管缺位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全线崩溃。
由此可见,何时何地,金融业始终要以常识为底线,不管怎样创新、不管怎样发展,什么时候违反常识,什么时候就会受到惩罚,而且所有金融灾难最后一定是全民承担,一定导致全社会的巨大动荡。所以,守住常识就是守住底线。许多人非常钦佩黄奇帆的金融眼光和金融能力,但在我们看来,黄奇帆金融能量源自他对金融常识的尊从。正因如此,他才会经常发出振聋发聩的言论,比如“所有把金融说得很复杂的人都是骗子”。
郭树清也一样。他在2018年6月15日召开的第十届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正告广大社会公众:“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要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郭树清凭什么这样说?常识使然。太多的社会公众因高利吸引而趋之若鹜,但高收益对应高风险的常识却在他们脑子里完全没概念,由此给骗子创造了多少机会?给社会公众带来多少惨痛教训?
很遗憾,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染上了许多恶习。比如,更多在讨论如何低风险、高杠杆套利,更多讨论如何把收益留给自己、把风险转嫁他人,更多讨论如何逃避监管在金融体外搞金融、甚至高举科技大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严重的问题是:此类事情不只是“老鼠们”削尖脑袋钻空子,一些技术偏好极强的“监管之猫”也乐此不疲,他们甚至将“监管过度会抑制创新”当成护佑“以技术为掩体的金融违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不过,郭树清这次专门谈了“把握好金融创新的边界”问题。他说:“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能提高市场效率,也会酿成重大风险。监管必须趋利避害,把握好“度”。美国1999年重新允许混业经营后,房贷支持证券、信贷违约掉期、担保债务凭证等衍生品大量出现,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一些网贷平台打着“创新”旗号违规经营,形成巨大金融和社会风险。”
所以,郭树清在“正确认识现阶段金融形势”中专门指出:“现代科技已经并将继续对金融业态带来巨大改变。科技变革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提升服务效率,但也使金融风险的形态、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重大变化。数字货币、网络安全、信息保护已成为金融监管的全新课题。我国移动支付、线上借贷和互联网保险等走在世界前列,意味着法律规范和风险监管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
毫无疑问,科技进步让新课题越来越多地摆到监管者面前。尽管如此,金融依然逃不开常识的底线,而中国金融现在最重大的任务不只是创新、而更该是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