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建议:全部报销生孩子的住院费用 将生育休假放宽到至少半年
5月3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出台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是继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中国生育政策的第三次大的调整。
坦率而言,三孩政策和本人一直呼吁的全面放开生育的预期仍然有距离,但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束后这么短的时间,就对中国的人口政策进行全面的调整,可谓非常及时和果断。在当下,任何放开生育,鼓励生育的举措都值得点赞,值得欢迎。虽然这次没有选择全面放开生育仍然感觉稍显遗憾,但依然感到欣慰。
关于中国必须调整生育政策的理由,在过去10多年我们不断在呼吁,但很可惜的是,人口政策的调整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政策太多,以致于政策的调整大多都是走在了人口趋势的后面。就目前而言,没有人在怀疑中国已经进入到低生育的周期。
第一,中国事实上已经陷入了“低生育陷阱”,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到了1.3,早已经跌破了警戒线,距离正常的替代率2.1差距甚大。从经验看,一个国家生育率跌破1.5,回升的难度很大。特别是,中国的育龄妇女人数在过去10年减少了超过4000万,这意味着未来即使放开生育,也没有多少人生孩子了;
第二,劳动力总量下降的同时,农民工的数量自2012年起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连续9年下降。农民工人口人数下降了接近3000万,尽管劳动力人口总量仍然接近9个亿,但不得不承认,过去40多年推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基本宣告终结。
第三,老龄化在加深,未富先老成事实。
中国60岁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迅速从1980年的8%提高到1990年的9.7%、2000年的11.2%和2010年的13.5%,已经到现在的为26402万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而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这和欧美等国在达到这个老龄化程度时GDP早已经过2万相比,未富先老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到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中国将成为全球最老的国家之一。
正是基于中国人口目前的这些基本事实,我们认为,中国人口可能很快将会进入下降周期。而人口增长趋势的逆转,经常会引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逆转。在过去多年呼吁人口政策调整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提醒要认识到日本当年陷入低增长陷阱的罪魁祸首不是房地产,不是广场协议,而是人口。
2010年中国GDP总规模超过日本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明显的减速周期,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转折点提前到来,在缺乏创新等其他竞争要素的情况下,导致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全面丧失,如果不调整人口政策,延缓劳动力人口下滑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减速将超乎想象。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人口问题。
考虑到我们是在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这意味着,人口趋势的逆转,无论对中国产业发展,养老金等问题造成的压力和困惑要远大于当年日本,高层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开三孩(事实上等于全面放开),是对中国目前人口趋势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正确回应。
但是,正如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放开已经无法提升生育率,如果说过去导致生孩子少的原因是限制生育的话,过去10年生育率下滑的关键是生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压力很大,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已经不爱生孩子了,甚至很多人选择不结婚了,这也是一个大变局。
之前的二孩政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放开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分析不生孩子的原因,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这次高层会议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要让大家放下生育的顾虑,配套政策的确是关键。在配套政策的完善上,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三点入手:
1、实实在在为年轻人生孩子减负。建议对生孩子的住院费用实行全部报销制度,把学前教育早日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建议将生育休假放宽到至少半年;
2、清理过去限制生育的各种配套政策。比如,在入学政策上,我们很多地方仍然坚持每一套房子只有一个入学指标,这不要说和三孩政策,就是和二孩政策都相悖,清理限制生育的政策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必须尽早完成;
3、在税收、住房等方面,完善支持三孩的具体政策;
4、清除孩子多就是负担的过时观念,考虑到计划生育那么多年,很多人的观念很难转变过来,一定要重视在宣传层面,扭转过时的观念。
很多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进入低生育周期,扭转过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千万要清醒意识到,不动真格,不出台真金白银的鼓励大家生孩子的政策,不给生孩子的家庭切实减负,不在“育”字上研究配套政策,目前低生育的局面要想有明显改观,是比较困难的。在配套政策上,千万不要再侥幸和拖延,千万不要被一些专家再次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