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是投资的蓄水池
储蓄虽是所有理财途径中风险最小的,但也是收益最小的,在高通货膨胀的时代,储蓄的利率如果低于通货膨胀率,银行里的钱就等于越存越少。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们,都不甘心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放到银行,而是想尽办法投资理财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理财似乎也成了储蓄的代名词。有许多人忽视了合理储蓄在理财中的重要性。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理好财,储蓄与否并不重要。
案例分析
安莉就是个只重投资不重储蓄的女孩,她几年前刚刚本科毕业,现为某公司的业务员,每月收入为保底收入2 000元+提成+公司奖励。安莉是个典型的江浙女孩,人漂亮又会打扮,最主要的是头脑灵活会赚钱。
安莉还在大四实习期就被这家公司选中,虽说死工资不多,可是小姑娘特有经济头脑,每个月总能为公司拉到不少生意,光提成就有2 000多元。由于业绩突出,公司还会额外发给她不少奖金。这样下来,每个月安莉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但安莉认为,存钱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于是她几乎把钱都投入了基金和股市。前些年看到房价不停地涨,她想抛掉股票投资房产,可是却被深深套牢怎么也动不了,还没有买房的安莉,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房价一路飙升,自己干着急。虽然2006年股市基金打了翻身仗,可是相对飙升多年的房价,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事实上,合理储蓄是个人投资理财的基础,每月的储蓄是投资第一桶金的源泉,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确保投资理财规划的顺利实行。所以说只有做到合理的储蓄,才算迈开了投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定期存款还是活期存款
银行存款是最传统的存钱渠道之一,可分为活期性存款和定期性存款两类。
前者利息较低,但随时可以存领,而且金额不拘。后者利息较高,但有存款期限,未到期前提款,会有利息的损失。储蓄的目的是为了累积财力,所以最好不要经常动用已存下来的钱,基于这种考虑,以定期性存款作为储蓄较佳,活期性存款则只用来存放家庭的急用款,保持大约3-6个月的生活费用就够了。定期性存款又分为定期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前者需要整笔的资金,后者则可以采用“零存整付”的方式。
只有在一定期限内不用的钱,才适合存定期,而且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把期限确定好,比如:存一笔定期1年的钱,结果半年刚过便有急用,不得不提前支取,这半年银行只按活期存款的利息计算,就不如当初存半年定期,那样利息会比活期的高得多。
鉴于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所以定期储蓄是长线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使国家利率调低,已存的钱利率也不变,而若调高,则从调高之日起,按高利率计算,这是银行的惯例,也是国家保证储户利益不受损失的措施。
家庭主妇林女士有一笔5万元的私房钱,这笔钱在几年内都用不上。但是存活期利率为0.72%,1年下来税前利息只有135元,她觉着这样太不划算。因此她在保证这笔资金在几年内都不会动用的情况下,选择“整存整取”这种定存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是所有定存里面利息最高的。
而白领小张,月薪为6 000元,刚工作,没有太多的积蓄,并且不能保证这些积蓄是否不动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活期的方式就比较合适。
其实,活期和定期存款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关键是根据白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已的存款方式。
就活期存款而言,目前银行一般约定活期储蓄5元起存,多存不限,由银行发给存折,凭折支取(有配发储蓄卡的,还可凭卡支取) ,存折记名,可以挂失(含密码挂失)。利息于每年6月30日结算一次,前次结算的利息并人本金供下次计息。
活期存款用于日常开支,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一般可将月固定收入(如T资)存入活期存折作为日常待用款项,供日常支取开支(水电、电话等费用从活期账户中代扣代缴支付最为方便)。
由于活期存款利率低,一旦活期账户结余了较为大笔的存款,应及时支取转为定期存款。另外,对于平常有大额款项进出的活期账户,为了让利息生利息,最好于每2月结清一次活期账户,然后再以结清后的本息重新开一本活期存折。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有所不同,它是50元起存,存期分为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共6个档次。本金一次存人, 银行发给存单,凭存单支取本息。在开户或到期之前可向银行申请办理自动转存或约定转存业务。存单未到期提前支取的,按活期存款计息。
定期存款适用于生活节余的较长时间不需动用的款项。在高利率时代(如20世纪90年代初),存期要就“中”,即将5年期的存款分解为1年期和2年期,然后滚动轮看存储,如此可利生利面收益效果最好。
在低利率时期,存期要就“长”,能存5年的就不要分段存取,因为低利率情况下的储蓄收益特征是“存期越长、利率越高、收益越好”
当然对于那些较长时间不用,但不能确定具体存期的款项最好用“拆零”法,如将一笔5万元的存款分为0.5万元、1万元、1.5万元和2万元共4笔,以便视具体情况支取相应部分的存款,避免利息的损失。若遇利率调整时,刚好有一笔存款要定期,此时若预见利率调高则存短期,若预见利率调低则要存长期。
女人在选择活期存款还是短期存款时不能仅仅考虑哪个获得的报酬更多,要更多地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