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背景
2006年GDP增长10.7%,比2005年增加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央行为了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医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贷款比重不大,因此利率调整对医药行业影响不大。
2006 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突破8元大关,其后呈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降低原油等化学原材料的进口成本,进而降低原料药企业生产成本。但同时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医药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2.政策背景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太快,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提出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把严土地闸门和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宏观调控政策对医药行业投资造成了一定影响。
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前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已经成为困扰这一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据《意见》,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2%。2006年年初,政府启动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为期一年的药 品市场秩序整治行动,以促进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结构性调整。
3.行业背景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稳定来源的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
目前,中国药业市场规模颇大,约2000多亿元,但行业集中度分散。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药品降价成为主线,整个行业面临大转型和结构调整。由此,通过并购重组优质药业资源,方可在行业中占据先机。2003 年之前,青霉素系列、vc、头孢类产品市场直行情走好, 生产此类药品的企业利润颇丰。但2003年以后,由于原材料出口量减少以及vC市场呈现低迷状态,使得相关的企业业绩下滑,有些企业甚至面临改制的压力。
2006年以来,在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医药行业毛利水平下降,盈利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医药行业未来一段时期内效益水平的提高形成较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