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内容皆为个人思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引子
先说我的观点,个人认为苹果已经有衰落的苗头,巴菲特投资苹果极大可能会重蹈投资IBM的覆辙。
巴菲特投资IBM已经清仓了,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它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不算成功的案例之一,但苹果的案子还在继续持有中,投资苹果是否成功目前还不能下结论,接下来几年我们拭目以待。狡猾如巴菲特还能及时止小损退出IBM,不见得会在苹果上栽跟头。
2)IBM的案例
据公开的资料,巴菲特从2011年开始买入IBM,一直增持到2014年,最高时持有IBM股权高达7.8%,为IBM的第一大股东,平均买入成本为171美元,到2015年清仓时(严格的说只是清仓了94%)IBM股价为152,算上时间成本,这一笔不能算是成功的投资,以上数据来自互联网,数据真实性可能稍微会有出入,但大体应该不会差太远。清仓到目前来说也算明智,IBM的股价到现在也没缓过来。
当年IBM次次都是作为行业领跑的选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行业开始势微的时候,能够先知先觉地把包袱抛给接盘的某国公司。云计算这次转型新物种是亚马逊AWS和后起的阿里云,IBM只是作为市场的第二梯队选手,假象敌也只能是微软Azure这样的老对手。
IBM的未来会怎么?存在变数,这个数不是云计算这块,寄希望于区块链这块领域,IBM提前埋伏了区块链技术导致现在商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90%以上都是IBM的。但是码农领域和直接的消费者领域不一样,所以目前不好判断IBM的未来。它的不确定性在于,毕竟今天和以后的码农崇拜是Google或者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哪天Google直接来源出一个企业级的区块链方案估计就没人要收费的IBM方案了,类似的例子,如果不了解这个逻辑,那么看看今天Android,Tensorflow的案例应该有点说服力,Google的套路满满,杀伤力也非常显著。
3)失败的可能原因
巴菲特经常在公共场合表达对于错失云计算亚马逊的懊悔,如果当初巴菲特把投资IBM换成亚马逊,那么就可以给巴菲特在科技股上的翻身之战,可惜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亚马逊肯定不符合巴菲特的选股标准,因为它老亏钱,一直亏钱。
个人在翻看巴菲特的书籍中,发现巴菲特第一出发点还是看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看不懂他就不要了,在这个好生意的基础上再看财务和现金流是否健康。分歧也就在此,巴菲特更倾向于财务上的考量,包括现金流和利润率,而忽略了社会,科技的发展。因为某些趋势还没开始发展呢,没开始大规模发展当然看不到实在的财务数据了或者是都是亏损的,想从历史财务数据上去判断当然也就不可能了。
巴菲特投资IBM的主要逻辑缺陷在于没赶上硬件转型互联网公司这一波。科技界每个几年都要跑出来一堆冠以Next的概念或者产品。颠覆总是表现为另外一种形态的新物种,而不是老树枝出新芽。互联网后传统的主机商,IBM,Oracle,微软就不应该在投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历史潮流的一种障碍,即使是自己意识到了,内部自我颠覆也充满了变数,实际上没有几家公司可以真正内部变革成功的,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一家老旧的企业上不如拥抱新鲜的事物。
2010年前后的几年是传统硬件厂商没落,新生代互联网公司崛起的战国时代,这是一次全面转向互联网的狂潮,基本上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都在这次技术大转型时埋下了祸根。不说IBM被亚马逊替代,还有个最著名的,2008年末诺基亚喊出了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口号,随之消费者为期待中的互联网手机N97疯狂,然而它这时已经是被迫为了应对苹果iPhone不得不采取的被动变革了。与此同时搭载Google Android系统的手机也已经被HTC开始制作出来了,后面就没它啥事了。
这些趋势在当时不是很明朗,但是应该还是可以看到的。基本上,基本上,没有100%的数据,今天你能看到的仍然活跃的公司都是在那几年中崛起的,包括一开始就是互联网思维(或者叫基因)的小米;相应的今天没落的公司也在那几年开始没赶上形势的,缺少互联网基因。
总结一下就是IBM在那次云计算的潮流中只属于跟随者,本质还属于被互联网颠覆的旧社会对象。这个趋势指导下,个人觉得IBM没戏。
4)苹果的案例
同样的推理,我们来看今天的苹果。重点看是不是有些类似细微的趋势,捕捉一些新鲜的苗头。
这个趋势的关键点在于中国的因素。你可以会有疑问,IBM案例的时候为什么不存在中国的因素而到了苹果的案例里中国的因素就成关键了?这是因为,当年那个坎,中国的企业都不是IBM的对手,而今天的苹果所在的市场,中国公司已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了。
简单的判断国外的Android厂商都被本土的手机企业赶出中国了,同样的事情会不会也落到苹果上面。有人会觉得中国市场占苹果的份额很大吗?没了中国市场苹果就不行了吗?呵呵,先不说中国市场能占苹果多少市场份额。重要的是,没了中国市场苹果不一定会死,但本土的竞争对手有了中国市场他们就能活下来。他们活下来对其它手机厂商就是噩梦,活下来就有可能慢慢蚕食苹果的市场。攘外必先安内,立足本土大本营,我们可以从阿里云的身上看到类似的例子。阿里云肯定会是全球云计算的老二,这是由中国市场本身的容量决定的,国内云市场就足以养活阿里云并使其成为全球的老二,活下来是没问题了,继而它可以在这基础进行全球扩张蚕食亚马逊AWS的市场。最近CDN价格打得很低,我们国内业务也都从AWS迁移到阿里云上了。
回到苹果的案例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势微呢?
一来是iPhone的光环正在消失,面子功能有所退化。苹果不在是高端机的唯一标识,或者拿着水果手机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可以社交场合达到很显性的彰显身份的效果了,这个没法展开讲,只能自己平时日常生活中观察;
二来本土Android手机的崛起,类似Vivo,荣耀做出来的大屏的手机,易用性,美观度和流畅性也不差,这部分势头掐死了为了追求好用而非得买苹果手机不可的中低端用户的需求。
三,苹果新设计的手机亮点也在减少,对老用户的吸引力不够。
上面说了,在苹果这个事情上中国是主要因素,不仅是因为今天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在中国(除了三星也没啥非中国厂商了),还有一点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必将逐年退步,中国市场的衰退会引起恶性反应。这是我们主要观察印证的趋势。
据瑞银和Gartner分析,苹果iPhone手机近四年在中国销量表现为:2015为7100万部,2016是5900万部,2017年是4900万部,2018(预估)将为4700万部。
所以个人认为苹果不会再现iPhone6时候的辉煌。
从行业成长的角度去看的,个人不看好苹果接下来的发展。和IBM案例的关键词一样,势微,替代,处于动荡的变革时期。
以上只是个人对行业和公司粗浅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再尝试讨论巴菲特投资苹果的逻辑。
5)巴菲特投资苹果的逻辑
投资苹果最初不是巴菲特的主意,是底下的人干的。我更倾向于一种观点,即巴菲特之所以同意这笔投资根源在于苹果账面上有2000多亿美元,这笔钱没地方花啊,即使苹果在运营上出现严重失误,这笔钱也够支撑的。不仅如此,每年还能分到约10%的股票分红。这些都是巴菲特喜欢和擅长的领域。
纵观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巴菲特偏爱的套路就是能分红,现金流强劲,管理团队靠谱,如果这些都不行,那我就帮你拆分重组给你找个会经营的人,甚至自己卷袖子亲自经营,早期收购的地方报纸企业的时候就这么干的,可没少自己开会讨论版面设计打广告战。所以有时候网上的文章弄个你为什么不是巴菲特之类的文章看着挺别扭的。巴菲特的手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功夫在诗外,不是单纯的买卖股票,人家是会参与经营,拆分重组换人样样拿手。收购的伯克希尔纺织厂也是这么弄的。但是这类文章写出来切是给纯炒股的人看的,难不成你想让天天看线的人去重组企业,或者教导被投资的80多家企业管理者要注重自己的名誉(2014年),能学会才怪呢。
如果按科技发展趋势和人类未来生活来投,个人觉得对比亚迪的投资才是属于这种的。可是比亚迪也不是巴菲特主导的,比亚迪是经华裔基金经理李路的引介,芒格主导的。芒格本身是李路的投资人,李路投资了比亚迪,然后介绍给了芒格。投资比亚迪这个案子违背了巴菲特的“三不投”原则。哪三不投?看不见的东西,未来的东西,有轮子的东西。所以说服巴菲特最终同意费了好几次劲。
所以巴菲特投资苹果不是按科技股这个概念来投资它的,只是静态的按财务上的指标去考察它是否是一家优秀的,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和行业特征没有关系。这些指标足以保证公司再接下来的几年给投资者赚取稳步的利润。
6)本质区别
我发现谈来谈去还是掉进了“买入高PE的成长股,等PE低了让价投来接盘”的套路了。这是市场上两种不同投资风格,投资社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的月经式的网上争论。成长股不怕高PE,等有业绩了,PE降低了,价投觉得足够安全了,然后进场来了,一前一后,互道SB,各自开心。
在这之前,成长股投资者者觉得可以冒险,高风险高回报;
在这之后,价值投资者觉得是个好公司,现在进场足够安全了;其实两者扮演了一个类似风投和PE的角色。也许几年后巴菲特觉得亚马逊可以买了也不一定。
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投资思路,只是不是按人的风格分,而是按资金的性质做区分了,可以激进的钱买钴锂买科技芯片互联网,养老教育的钱买酒买药等消费品种。风格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在盈利目标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