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市商买卖价差影响因素
1.期权交易量
期权品种交易量越大,流动性相对越好,便于做市商在较好的价格上较快地交易期权,减少头寸持有时间和库存调整成本,从而降低库存风险,做市商所需要的价差补偿也就较低。
2.标的资产价差和波动性
做市商在期权上建立头寸后,需要通过标的资产进行对冲。由于标的资产买卖有成本,期权价差需要大于标的资产价差。同样的,标的资产波动率越大,对冲成本也越大,做市商需要更大价差。
3.期权品种价格
从价差的绝对额看,价格高的期权合约,其价差会大于价格低的期权;而从比例价差(报价价差相对于期权价格)看,期权价格越低,其比例价差越大。
4.市场竞争压力
做市商的数量越多,竞争性越强,做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做市价差收入,相互之间进行竞争从而缩小了报价价差。
5.库存状况
做市商将存货作为状态变量,放在其报价决策函数之中,实现存货的最优化。随着存货头寸的增加,做市商的报价更倾向于单边卖出,即降低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或者进行Delta对冲交易,避免做市商承担方向性的价格风险。
二、做市商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1.是我们观念上存在错误理解和认知不足
民间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做市商就是庄家,做市商制度就是庄家制度。尤其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人们在观念上甚至习惯性地把做市商称为庄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初,内陆地区技术,观念等往往是从港台引进的。所以造成当下,从投资者到监管者等市场各方对做市商制度都存在误解,甚至极端反对者,认为做市商是洪水猛兽。
就管理当局来说,我们缺乏一个对未来金融市场的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清晰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就做市商市场这一块来说,我们管理当局对这个市场的作用缺乏一个深刻的系统性认知。重视不足,高屋建瓴规划就无从谈起。虽然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构想,但是,对于怎样完成这一战略构想,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或指导性意见。由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因此,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做市商市场具有重大的优势,理应当发展起来。
2.是我们对金融领域的过度管制
中国几十年改革的一个怪圈就是,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从而进入循环怪圈。金融当局对待金融创新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而不能一味地压制甚至是关闭。如果我们能在80年代中期就对民间自发形成的OTC资本市场加以积极扶持和引导,那么,目前这个市场可能已有相当的规模,可能就也不至于出现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困境。而OTC已经是我们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大的一块短板。
3.券商等中介机构竞争力不足,缺乏“做市”经验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要发展OTC金融市场,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数量众多的证券交易商和证券经纪公司,来为各类OTC产品的流通“做市”。
而一个合格的做市场商不但对市场的把握要非常到位,其报出的权利金价格最终需要使得绝大多数买方都不会行权。还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专业的技术,要精通期货及期权交易相关规则、细则及各种管理办法,掌握相关品种的现货基本面资料,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交易策略,具备相当的交易操作技术等。如此才可能抵御市场的惊涛骇浪,而目前我们这一块还是很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