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而并非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这个观念听起来看似很陌生,这是因为大家都被“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言辞所迷惑。其实通货膨胀从本质上根本就不是什么货币现象而是经济增长现 象。
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实就是劳动价值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劳动创造的价值越大,劳动者的收入就越高,如果换成另 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劳动力价格越来越贵,这也是虽然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民众工资会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其劳动力价格越贵的道理。
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上升的现象,任何国家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提升导致的经济增长就必然存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一个国家只要经济不停滞,必然有通货膨胀,事实上也是这样,经济一停滞或是衰退,马上就会出现通货紧缩,而正常的年份,通货都是通胀的。
经济大规模的通胀必然是经济发展过快的结果,很多人认为经济增长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懂货币规律的结果,广义货币不是印刷厂印刷出来的,而是由企业贷款 创造的,创造货币是企业而不是央行,贷款创造货币,没有贷款就没有货币的放大。而企业贷款只与经济信心有关,与货币关系不大,只有在经济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廉价货币才能促进企业 投资,其余情况下不会。
根据货币运行原理,其实货币会一种存在于银行体系内,货币永远不可能用完,企业要想贷款永远有钱,这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状态,也是资本主义早期的状态,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 货币乘数很大,经济风险也很大,所以会出现经济危机,后来人们发明了很多方法控制货币贷款,必然存贷比的限制,必然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等,这都是政府对货币贷款的限制。其实政府根 本就不用超发货币,政府只要取消这些人为限制,企业就有贷不完的款。因此所谓政府超发货币纯属阴谋论。
货币增长,特别是M2增加是企业贷款活跃的结果,是企业创造了货币,而不是相反,现在很多骗子总是倒果为因欺骗不懂货币原理的人,经济增长,不通胀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控制通胀的幅 度,而这只能从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入手,让经济发展不要那么快,根据通常状况,经济发展速度如果超越10%,那通货膨胀就会达到5%,如果通胀超过5%,那人们感受就开始明显起来,因为5% 只是个平均数据,当平均价格上涨5%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很多商品的价格上涨就超过了10%,或是更多,因为通胀从来都是从少数商品开始的,特别是生活必须品,所以通胀超过5%就会感受非 常明显。
通胀和经济增长一般是一个什么比例关系呢?我们可以以美国两百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我们从2010年开始算
如果往回推十年,那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之和为16.85%,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和为23.96%,两者之比为1.42,也就是一个点的纯经济增长,对应1.4个点的通货膨胀;如果倒推20年,那美国历 年经济增长率之和为30.62%,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和为51.93%,两者之比为1.70,也就是一个点的纯经济增长,对应1.7个点的通货膨胀;如果倒推50年,那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之和为84.13%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和为205.57%,两者之比为2.43,也就是一个点的纯经济增长,对应2.43个点的通货膨胀;如果倒推100年,那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之和为338.65%,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 和为333.36%,两者之比为0.98,也就是一个点的纯经济增长,对应0.98个点的通货膨胀;如果倒推200年,那美国历年经济增长率之和为745.33%,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和为323.94%,两者之 比为0.43,也就是一个点的纯经济增长,对应0.43个点的通货膨胀;以上是对美国200年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对应关系的规范研究。从中大概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增加的情况。
通常劳动生产率对通胀的影响有两大方面,除了上面的,通过劳动力价格升高导致通胀上升外,生产工艺改进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两者同时作用,互相抵消,最 后剩下的通胀,美国通胀一直在增加,通过生产工艺改善提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难,这与现实也是符合的,在资本主义初期,分工的出现,机械的普遍运用都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到 了工业化后期,这种大幅度的改善越来越难。
政府什么时候,什么行为会导致通胀呢,只有那种以非税收为基础的财政支出,而且这种财政支出用于没有投资意义的纯消费时,才会导致通胀,但是这种情况除非是战争期间,其余时候, 几乎不会出现,因为任何财政支出最终都以税收为基础,央行印好了货币然后交给财政部去消费,这是任何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将通胀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现象才是本质,作为货币现象是不科学的。
通货膨胀会引起那些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上的角色
稳定的小幅度通货膨胀的其中一个影响是难以重新谈判降价,特别是对薪资与合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价若缓步上涨,则相关的价格便较易于调整。有多种物价会‘滞留降价’,但悄悄上涨。所以零通货膨胀(物价维持平准)的效应会以降低价格、盈利、与雇员数的方式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若干公司的执行部门视温和的通货膨胀为‘润滑商业巨轮’。追求完完全全的价格稳定会带来极具毁灭性的通货紧缩(物价持续降低),将导致破产与经济衰退(甚至经济萧条)。
金融体系视通货膨胀之‘潜在风险’为高于储蓄累积财富的基本投资诱因。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就是市场对金钱的时间价值之措辞。也就是说,因为今天的一元较明年的一元更具价值,所以未来的资本价值在经济学上有所扣减。此种观点视通货膨胀为对未来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对低阶层者而言,通货膨胀通常会提高由经济活动之前的贴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导因于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所能进行的影响是对停滞的资金课税。通货膨胀升高时,政府提高对停滞的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于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又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增强不确定性可能会打击投资与储蓄。
重新分配
领取抚恤金之类固定收入者,其收入可能重新分配至非固定收入者,而大部分的薪资所得则用来应付通货膨胀。
同样的,固定金额的放款者,其资产可能会重新分配给贷方(若放款方对通货膨胀猝不及防或无法调整金额)。例如,政府通常是贷方,降低政府负债会将资金重新分配回政府手中。这种情况有时被视为通货膨胀税
国际贸易:若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遭削减的贸易余额会破坏固定汇率。
鞋底成本:因为现金的价值在通货膨胀时会萎缩,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因此会倾向持有较少的现金。此词表示真实的成本会更经常流向银行。(鞋底成本一词是句玩笑话,意指因走到银行而磨损鞋底所产生的成本。)
菜单成本:商号须更勤于改变产品价格。此词表示餐厅用于改印菜单所需的成本。
恶性通货膨胀:若通货膨胀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会干扰到正常的经济活动,损害供给能力。
在一经济体中,会有若干部门编入通货膨胀指数,而若干部门没有,通货膨胀行为会自未编入的部门向编入的部门重新分配。在影响幅度小时,这属于一种政策性的选择,不对储蓄而对变现优先权与手头资金课税。若影响超出一定幅度时,则其效应歪曲,成为个人‘对通货膨胀的投资’,也就是鼓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
因为以上打击通货膨胀的理由都高于打击其预期行为与打击持有大量资金所需的小幅影响,大部分的中央银行顾及物价稳定性,都以可见但极低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痛苦指数(misery index)
痛苦指数于1970年代发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总合。其公式为:痛苦指数 = 通货膨胀百分比 + 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以完全负面的‘痛苦’一词来形容上述通货膨胀机转的负面冲击。实际上,经济学家中有许多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货膨胀的成见是来自其相互影响:群众只记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状况。以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不重要的经济问题,可由对抗滞胀[stagflation](可能由货币主义[monetarist]所刺激)来作部分中止。
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在日本)曾鼓吹以较高的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衰退的一个解决方案。
所有对通货膨胀的调查都显示出新古典经济学派学者与一般大众对温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损害有岐见:公众仍然认为其损害剧烈,而财政型经济学者视其损害为微不足道,许多学者甚至说一点伤害也没有。
因通货膨胀具重分配之性质,反对承受通货膨胀重负的意见落居下风。因为资本利得税为名目数额,所以通货膨胀被主张为与‘富人税’一样重要,而低度通货膨胀的社会会倾向于财富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