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看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禁不止,杀手锏在这里
随着康得新1月份债务违约事件的发生,该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也被市场推向了前台。一方面是该公司15亿债务违约,不能兑付;另一方面是该公司的账面上躺着150亿元的货币资金。手持150亿元的货币资金却不能兑付15亿元到期债务,财务造假的质疑因此而来。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康得新公司的这种财务造假也越来越浮出水面。根据近日的消息,康得新及其子公司账面显示其在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存款余额共计122亿元,这笔存款纯属子乌虚有,北京银行方面反馈的信息是“该账户余额为0元”。而在此背后掩盖的是该公司巨额资金被公司控股股东所侵占的事实。
财务造假,这是A股市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同时也是A股市场的一大毒瘤。它不仅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而且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动摇中国股市的根基。但偏偏是财务造假问题在A股市场前赴后继、愈演愈烈。比如当下股市,不仅有康得新的百亿存款凭空消失,而且康美药业也爆出300亿存款“不翼而飞”。财务造假问题越来越令人触目惊心。
如何治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症下药。A股市场为什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接连不断,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A股市场对财务造假缺少严惩的措施,比如,根据现行《证券法》,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顶格处罚也只有60万元,相关责任人的最高罚款也只有30万元,这样的处罚措施当然阻止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反倒是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一种纵容。因此,要治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就必须对症下药,加大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具体说来,可从三方面着手来予以解决,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要做好修法工作。
首先是从上市公司层面加大处罚力度。一是对于在上市环节进行财务造假的,直接取消上市资格,已上市企业必须强制退市。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二是对于已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加大处罚力度,处罚的起点线不低于500万元,上限不作规定,视情节轻重,可罚至上市公司破产为止。同时对于财务造假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公司,实行强制退市处理。让上市公司为自己的财务造假付出重大代价。如果还是60万元的顶格处罚,就是挠痒痒也嫌力度不够了。
其次是加大对财务造假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惩处力度。比如,对个人的处罚,下限可以提高到100万元,上限可以提高到1000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的个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震慑力的。尤其是对于涉及到财务造假的当事人,同时必须予以不低于5年的市场禁入处罚,情节严重的,则予以终身市场禁入。财务人员涉及到财务造假的,则终身不得从事财务工作。而对于保荐等中介机构,同样需要吊销其不低于5年的执业资格,让有关的当事人与中介机构不敢进行财务造假。
其三是切实赔偿投资者损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通常都会直接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要治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就必须赔偿投资者损失。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集体诉讼机制,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机制得到赔偿。毕竟目前的个人诉讼方式,严重妨碍了广大中小投资者得到赔偿,不利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集体诉讼不仅可以赔偿投资者损失,对于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