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分析的过程看,在投资应该选择的企业类型上, "股神”巴菲特也是转过弯的,这个转弯的推动力来自芒格。他曾在一个场合公开表示:"如同格雷厄姆教导我挑选廉价股,查理不断告诫我不要只买进廉价品,这是他对我最大的影响,让我有力量摆脱格雷厄姆的局限观点,这就是芒格的才智所展现的力量,他开拓了我的视野。” (摘自1992年巴菲特访谈录)
查理即是芒格,巴菲特的老搭档,波克希尔的副董事长,一生强调高品质,而对那些低质生意不屑一顾,因为他牢记了农夫的名言: "我想知道我将死在哪里,这样我就从不会去那里”。撇开了低质素企业,芒格愿意为高质素企业付合理价格,他曾说:“高质量的公司和品格出众的人才——应该得到合理的价格。开始我们不愿为好企业付较高的价格,但艾拉·马歇尔(Ira Marshall)说我们真是疯子--.有些东西是你们应该花钱拥有的,如高质量的企业和品格出众的管理人才,你们正在低估质量和品格的价值,。我们听着这些批评并改变了自己的主意。” (摘自《穷查理的智慧》)
另外,芒格一直强调投资与人生要多学科思维,把投资、哲学、经济学、工程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概念如复利概念、排列组合、正态分布、临界概念等融为一体,以“思维的格栅理论”著称。
芒格对巴菲特认识自己的投资错误起着很大促进作用,这都是有据可查的:“通常讲到这里接下来要谈的是,我们经营的主要事业。在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所属事业的一项失败,我们的副主席查理·芒格,总是强调研究事业与人生各方面的失败要比研究成功要重要的多,他这样的精神正如有人说: '我总是想要知道以后我会怎么死,然后尽量去避免这件事发生。而你可能也看得出,我们两个可说是合作无间,他喜欢研究错误,而我总是能够确保他有足够的题材去作研究,尤其是在纺织与保险事业方面。”(摘自巴菲特1985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这么说自己的错误,当然是一种调侃、幽默和谦虚,还有呢:“就这方面而言,我们试着事先规划波克希尔的未来,时时谨记查理常说的一句格言, "希望能够知道自己最后会死在哪里,然后打死都不去那里!" (摘自巴菲特1996年致股东的信)
你看看,为了使自己少犯错误,巴菲特把芒格引自农夫“知道会死在哪里便别再去那地方”的名言多次引用,以警醒自己。巴菲特的伟大人格,在很多小事上体现出来,怪不得全世界的投资者把他的股东信称为“奥马哈”神喻。
2001年,巴菲特趁网络股泡沫破裂引起的股市低迷之机新收购了八个企业,收购当然增加了大量需要处理的事务,企业总部仅增加了一名员工,巴菲特还在股东信中提到芒格:“还有另外一群伙伴,我要深深致上谢意,那就是Berkshire企业总部的员工,在新购并的八个事业加入之后,我们全球的员工总数增加到112000人,为此查理对我的态度精微软化,答应让总部人员编制增加一名成为13.8人。
查理这家伙,总是提醒我富兰克林的名言,小缝也可使巨轮沉没(Ben Franklin's advice: A small leak can sink agreat shipo)." (摘自巴菲特2001年致股东的信)
你看出这段话额外反映出的信息了吗?你能想象在一个雇佣员工达11万2千人,市值近2千亿美元的超大企业集团,其集团总部的员工数量仅有不到14个人(0.8人是因为其中一个员工每周上四天班的缘故)的情况吗?多高的管理工作效率啊。要知道,多增加一名员工,企业就要多发一份工资,站在股东角度就是增加了一份成本。
难得的是,在这么高的工作效率下,因为有新增购并企业,增加一名员工还要经过严格审批,还要重温一下富兰克林的名言,波克希尔的管理高层巴菲特和芒格,行事是多么严谨,是多么为股东利益着想啊。若按中国国有企业的营运惯例,做这么大生意的企业集团,其总部还不得有几千人,有哪个管理层还会为多一人或少一人的工作效率和股东利益着想呢?
由此可见,巴菲特和芒格,这两位老搭档在波克希尔公司营运中的配合是多么的默契和天衣无缝,简直是天作之合。
所以巴菲特说:“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晨了我的视野,使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大强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 (摘自1992年巴菲特访谈录)
巴菲特的话语说得很重,把不顾品质购买便宜货的行为形容为大猩猩,而注重企业优质品质的购买行为才算是人类行为,这种形容准确而深邃。著名人士欧森也说:“多亏芒格从旁推动,巴菲特买进可可乐这类永远都有价值的特许权企业,这与芒格经营自己人生的方式不谋而合,即不求迅速胜利,只求长期成功。”
但巴菲特的伟大之处不止在于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观念,而更多体现于在此基础上的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芒格注重企业优质品质的基础上发明了全新的" 经济特许权"理论、经济城堡和护城河理论,大大丰富了现代投资理论。欲知详情,请接着看下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