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股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并且结构更合理。1990年以来A股经历了五轮牛熊周期,用上证综指刻画,前几次市场底部分别是1996年1月19日512点、2005年6月6日的998点、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2013年6月25日的1849点。从PE(TTM,下同)/PB(LF,下同)角度看,前四次市场底PE11.5~18.4倍、PB1.4~2.1倍,目前(20180820))全部A股PE、PB已经分别降至最低14.8倍、1.6倍,已基本接近。市场对估值底的一个疑虑是整体估值虽低,但结构不好。这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市场的估值结构:首先从全部A股剔除银行PEPB看,2005/6/6的998点PE18.6倍/PB1.6倍,2008/10/28的1664点16.0倍/2.1倍,2013/6/25的1849点19.0倍/1.8倍,2016/1/27的2638点29.8倍/2.4倍,目前(08/20)全部A股剔除银行PE20.5倍、PB 2.0倍已基本接近底部水平。其次,从全部A股估值中位数看,前四次PE/PB分别为20.6倍/1.6倍、16.4倍/1.7倍、27.6倍/2.1倍、44.7倍/3.7倍,目前中位数PE 28.3倍、PB 2.3倍也基本接近,若按照2013年6月2445只股票进行单独统计,目前PB中位数1.9倍已低于当时估值水平。从估值分布看,目前估值结构比2638点更合理,与1849点类似,全部A股PE处在0-10倍的家数占比目前(2018/8/20)为6%(1849点5%,下同),10-20倍为20%(17%),20-30倍为19%(19%),30-40倍为14%(12%),40倍以上为33%(34%),0倍以下为8%(12%)。这样的估值结构意味着市场里有45%的股票PE位于0-30倍区间,比较前几轮市场底部,2005/6/6的998点PE位于0-30倍区间的股票有49%,2008/10/28的1664点有63%,2013/6/25的1849点有41%,2016/1/27的2638点有20%。这样的估值结构使得市场有一个相对稳定扎实的底部,详见《A股估值底的含金量-20180829》。
市场情绪仍然低迷,风险溢价、换手率、个股破净数等指标接近前期底部水平。7月以来市场经历了两次小幅反弹,第一轮是从7月6日至7月26日,上证综指从2691点反弹至最高2915点;第二轮从8月20日至8月28日,上证综指从2653点反弹至最高2791点。市场两次反弹幅度越来越弱,说明投资者情绪持续低迷。从情绪指标来看,目前风险溢价率、换手率、个股破净数等指标都已接近前期底部水平。我们以1/全部A股PE-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股市风险溢价的衡量指标,2005年以来的历史数据显示这一指标存在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A股当前风险溢价为3.27%,远高于2005年以来的均值1.56%,接近2005年以来均值+1倍标准差3.33%。而回顾前几轮市场底部,2005/6/6的998点市场风险溢价为1.71%,2008/10/28的1664点为4.16%,2013/6/25的1849点为4.74%,2016/1/27的2638点为2.76%。从换手率看,截止2018/08/31,A股年化周平滑换手率为142%,较今年以来的均值182%已大幅下降,前四次市场底A股换手率分别为204%、290%、172%、259%。历史上,在市场底部区域A股破净股数量往往剧增,比如05Q2破净数占比为20.2%,08Q4为16.7%,13Q2为10.9%,16Q1为2.9%。今年三季度以来A股破净数(区间最低价/每股净资产<1)达到377家,占全部A股的10.7%,也接近前几次底部区域水平,详见《A股估值底的含金量-20180829》。虽然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A股历史底部时期,但市场情绪持续低迷,担忧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A股企业盈利的二次探底,去杠杆过程中股市微观资金供求难以出现大的改善。
估值见底,情绪低迷
估值见底,情绪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