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放狠话!释放超强信号!这座城市 藏着什么杀手锏?
2020年,高层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没有给出GDP增长目标。
本以为,地方层面也会跟着弱化GDP目标,设立新阶段发展锚,但细品近期头部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头部城市对自身经济发展不松反紧,纷纷自行戴上了“紧箍咒”!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GDP一片“速降”(除了南京)。这种发展态势之下,如果还能维持6%以上的增速,已经堪称V性翻转。
然而,今年有一座城市,一表决心,一鸣惊人!
2020年5月14日,在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成都提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省态势、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位势。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 中国现有15座副省级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其中,宁波、杭州、济南、青岛、西安已明确提出经济增长目标——前四者四个经济增长目标6.5%,西安为7.5%。
而成都说了一句暗语,翻译过来,就是:6.5%起步——只会比在座诸位高,不会比诸位低!
成都不说具体目标,而是看别人定,手里有货,心中不慌。运筹帷幄溢于言表。
如此狂妄,成都的底牌,是什么?
近十年来,成都经济突飞猛进。2014年,成都正式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到2019年几乎再翻一倍(1.7万亿),经济实力、城市地位、城市面貌、创新恩能够力、文化影响力都发生了质变。
回顾疫情冲击后15座副省级市的经济表现,成都经济韧性让人震惊——比2019年同期下降3.0%,降速倒数第二(降速仅高于南京)!
加上2020年成渝城市圈、西部大开发等最重要的战略,成都都是核心受益城市。
成都确实有自信的资本。
2020年5月14日,成都在重要会议上发布政府工作报告,为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指路”。
在长达2万余字的报告中,按照老惯例,叶檀楼市为大家说人话、划出4个重点:
能级提升、产业升级、拉动资金、刺激消费。
1、布局棋盘——提升能级
报告在交代2020年工作伊始,开篇和战略第一条,便指出要“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聚合能力决定城市地位。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巨头城市群在中国南、东、北部各自担当引领经济发展的巨擎。环顾中西部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而西部的成渝却因为考核压力,开启了长期同质化竞争。长此以往内耗,难以领跑区域经济,更遑论领导西部诸强。
成都此次表决心,正是强调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截至目前,纵观“东进”重大项目进展,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跑道、塔台已基本呈现;上个月,为了保障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项目推进,2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上交所发行……
盘点效率后,可以发现提升能级这盘棋,成都胸有成竹。
2、稳固肌肉——产业升级
报告中紧接着提出第二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就是要在保持原有的产业基础优势上,继续产业升级,即报告中所说的“稳增长、提质效”。
大家都知道,成都第二产业底子很厚。经济复苏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疫情后,结合“家底”和稳定经济运行“20条”、恢复经济秩序“33条”等政策扶持,自2月3日起,仅用23天,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100%复工。2020年一季度,成都工业增速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3!
这样的成绩,必须保持住!
成都经济有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
2020年,成都给五大支柱产业布置了作业:
电子信息:聚焦“芯、屏、端、软、智、网”,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10000亿元台阶;
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积极发展航空装备、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能源环保,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
生物医药: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食品饮料: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耳熟能详的五大支柱产业,成都还额外提出了一个任务——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在报告中屡次强调“大力发展新经济”。
来看看成都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的经验和底气:
根据成都统计,1—2月,成都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6%、18.9%,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与其他行业数据相比,尤其亮眼,显示了城市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2017年起,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场景理论,成立全国首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2019年发布四批次“城市机会清单”共1500余条供需信息;2020年疫情期间又专门发布两次《成都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清单》;4月16日,科创板西南第一股成都先导(688222,SH)上市(实现西南地区科创板上市交易“零的突破”)……
对成都来说,发展新经济,轻车熟路。
那么历经三年,成都新经济成绩如何呢?
也是相当拿得出手: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为成都连续12个季度保持8%经济增速提供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