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
投资的第三个大问题是时机。都说投资是科学加艺术,在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中,估值是最接近科学的,有一整套的方法和规律可以学习;而选时是最接近艺术的,只可悟、不可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有许多人试图从历史股价走势中总结出各种选时的规律,有些是依靠事前无法断定、事后昭然若揭的主观图形,例如数浪,A浪、B浪、第几大浪、第几小浪都是事前模棱两可,事后一览无余的,这样的方法就是“艺术”了——不可检验,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还有一些是依靠客观指标的,比如突破一定的百分比就是反转信号、移动平均线交又就是交易信号等等。
这些信号其实是可以用历史数据测试的。多年前我曾与程序员一起用世界各国的海量历史数据测试过许多这样的“客观化”的技术指标,模拟结果令人失望:我们几乎找不到有效的指标,而且大部分只有50%左右的正确率,甚至不能够用作当反向指标,少数模拟有效的指标扣除了交易成本后也基本无利可图。对于选时指标,经常错的指标和经常对的指标的价值是一样的,最无用的就是那些接近50%正确率的指标,而大多数的技术指标都在此列。
当然,也有些基金经理靠技术指标判断市场方向,根据这些指标进行的波段操作和及时止损来控制下行风险,管理的基金的长期业绩突出,也深受机构投资者的欢迎。不排除确有深谙此道者能够持续创造超额收益,但是,作为投资者的你很难识别这种选时能力。国外的研究表明判别一个人有没有选时能力需要54年,因为选时只是二选一的涨跌选择,要判断一个选时正确的人是因为能力强还是因为运气好,需要积累很多年的数据才能够有足够的样本数进行区分。
对于多数人而言,对待选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避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试图“抄底”或者“逃顶”上。从时间耗费的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公司的基本面而言,你研究了3个月,比一个研究了3天的人做出的投资结论的胜算要高得多。然而,你在一张K线图上花3个月计算各种指标,也不见得能比一个看了几秒钟K线图的人更准确。彼得·林奇说的“如果你每年花10分钟在宏观分析上,你就浪费了10分钟”也是同样的意思。
总有人感叹错过了一只几十倍的大牛股,卖得太早了;而不久之后又会因为回避了某只股票20%的调整而沾沾自喜。其实,二者常常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短期选时与长期投资虽然有时可以并行,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相冲突的。
密歇根大学金融学教授内贾特·赛亨(H.NejatSeyhun)对19262004年美国市场指数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到1%的交易日贡献了96%的市场回报。同样的数据,出发点不同就有不同解读。长期投资者说,这说明长期投资是对的,这样才能保证那1%的日子出现时你有持仓。短线选时者说,这说明波段操作是对的,因为其他99%的日子里你根本就不需要有仓位。二种观点的分歧在于,这1%的交易日是否事前可预知。对于强调基本面分析的人来说,短期选时难度太大,相比之下长期择时更有意义。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最低点或最高点的成交量占全年的成交量的比例极小,精确的“抄底”或者“逃顶”跟彩票的中奖概率差不多。如果把“底”和“顶”在价格上看成区间、在时间上看成时段,用更长期的眼光来看问题就会相对简单一些。
对我而言,第一种办法是看估值。在世界各国的股市历史中,市场估值是长期均值回归的,例如,美国、欧洲的长期市盈率中值都在15倍左右。低估值时高仓位,高估值时低仓位,这个“笨办法”虽然既不能保证“总是对”、也不能保证“马上对”,但是长期坚持下来,一定是有超额收益的。
第二种办法,是根据各种指标之间的领先和滞后关系进行分析。
第三种办法,是根据对市场情绪的把握和逆向思考进行分析。其实,长期选时如果能够避免追涨杀跌,避免受众人的极端情绪影响,就能先立于不败之地。基金业的某教父级人物曾说过,从选时的成功率来看,“死多头”和“死空头”的正确率长期看各有50%,但是大多数人的选时正确率不到50%,因为人们易在暴涨后乐观、在暴跌后悲观,结果常常是高点高仓位、低点低仓位。如果我们观察一下A股公募基金的平均仓位就会发现仓位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6000点,仓位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的1664点。所以才会有“88魔咒”的说法:当公募基金平均仓位达到88%以上时,一般就是市场阶段性见顶的信号了。
国外的公募基金绝大多数不选时,契约上就白纸黑字地要求95%以上的仓位,原因很简单:过去100多年的历史表明,国外选时的基金的长期业绩不如不选时的基金,就是因为大多数选时的人往往出现高点高仓位,低点低仓位的情况。
我的第一个老板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他有一个最佳选时指标,就是他的远房表弟,平时联系不多,但是每次市场火热时表弟就会打电话来问他对股市的看法,这通常是市场接近见顶的信号,老板称之为“表弟指标”。其实,能成功选时的总是极少数。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要把估值掌握好,把基本面分析好,淡化选时,长期来看投资回报就不会差。2013年谈基本面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说估值就死在起跑线上了,但这种现象不是常态。总体上看,A股市场过去10年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基本面,越来越重视估值。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随着QF(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e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这个趋势只会得到进一步加强。2013年大家都说QF不懂A股,再过几年,QFI的话语权增大后,那就不是“QFI不懂A股”,而是“A股不懂QFI”的问题了。
投资微论
历史上的股市见底信号
1.市场估值在历史低位;2.M1见底回升;3.降存准或降息;4.成交量极度萎微缩;5社保汇金入市;6.大股东和高管增持;7,机论构大幅超配非周期类股票;8.强周期股在跌时抗跌涨时领涨;9.机构仓位在历史低点;10.新股停发或降印花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