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大面积破净 牛熊转折点要来了吗?
破净,意味着上市公司股价跌破了每股净资产。对于上市公司大面积破净的情况,往往意味着股票市场已经处于一个非常低迷的状态。但是,对市场而言,当投资信心与投资情绪过度低迷之际,反而往往会迎来一个新的趋势拐点。
纵观过去多年A股市场的表现,破净股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对市场的运行趋势有着一定的判断效果。与此同时,在市场破净股数量达到极致的时候,此时此刻可能预示着股票市场已经接近乃至到达大底部区域,而这往往也是中长期投资者积极入场的最佳时间点。
对于A股市场而言,破净股数量骤增、次新股乃至新股破发频率的大幅增加以及产业资本频繁增持等因素,往往属于熊市末端的标志性信号。其中,破净股数量大面积增加的现象,更是被市场解读为股市见底的一个有效信号。
从2005年的998低点,到2008年1664低点,再到2013年1849低点,而后到2016年1月熔断机制下所创出的调整低点等,每一轮A股大底部出现的背后,往往也是伴随着市场破净股大面积增加的现象。不过,鉴于近期破净股数量的变化情况,虽然A股破净股数量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水平,但却与之前几次逾百家的破净股规模相比,仍显得有所逊色。
根据数据统计,沪深市场破净股数量达到80家左右,占比全部A股比例2.28%。对于这一破净股数量与市场比例,确实已经属于近年来的新高水平,但与2014年牛市启动前的数据相比,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破净股大面积增加的背景下,加上政策环境的持续回暖以及产业资本的增持意愿提升,实际上也意味着当前的A股市场已经处于政策底部区域,即使可能出现市场底部,但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的空间,而3000点附近的位置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合理、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了。
自2015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累计调整时间已经非常接近三年,这与以往A股市场平均四年左右的熊市周期相比,也已经比较接近了。站在当下,无论是沪深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破净率、破发率,还是产业资本的增持频率、政策利好出台密度等,都基本上符合政策大底的要求。
实际上,回顾前一轮大熊市行情,即2009年底至2014年6月的这一轮熊市走势。其实,早于2012年底,A股市场已经探出了当时的政策大底,且与2013年6月的最低点相比,仅有非常小的向下空间。换言之,当时的股市已经在2012年底完成了政策底的探底过程,但到了2014年7月,才得以逐渐启动新一轮的牛市行情,而在此期间,却耗用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由此可见,对于A股市场的熊市行情,政策底的探底过程往往并不可怕。然而,最具煎熬的过程,莫过于等待股市牛熊转折点的真正到来。如同上文所述,2012年底股市就已经探出了政策底部,而市场底则在政策底确认后近一年的时间才得以出现。至于股市最终的牛熊转折点,则是在市场底出现后的一年时间,才得以形成。由此可见,对于股市牛熊转折点的最终确立,也并不容易。在此期间,虽然市场指数跌幅不多,波动幅度较小,但等待拐点出现的时间却非常长,甚至可以用煎熬来形容这一等待过程。
A股上市公司大面积破净,加上股市平均市盈率回归相对安全区域等因素,确实可以印证当前股市已基本上确认了政策底部区域。但是,虽然政策底得以确认,但市场底与真正意义上的牛熊转折点何时得以有效确认,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或许,对于市场而言,确立政策底仅仅是第一步,而对投资者而言,最具煎熬的,还是等待牛熊转折点最终确立的过程。对于长期处于熊市环境的A股市场而言,要想真正摆脱大熊市的束缚,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