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险峰说了一个故事。当时,在深圳最早筹备二级市场私募协会的是一个叫李春瑜的青年,他最早是国泰君安的一个职员,目前是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由于与深国投关系不错,2007年,他第一次召集了在深圳的一些私募大佬开会。地点在竹子林的东方众鑫,开会时一个大约50平方米的会议室挤满了人。吴险峰当时就有一种直觉,这件事情很快就会搞大。这场聚会就是后来外界所称的第一届私募论坛。第二届是2008年上半年,为期1天。第三届论坛就在2009年3月底,为期3天,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来的人也一届比一届多。2009年参加的至少有300-400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年,大部分私募开始成熟起来,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操作理念与思路。晨星基金研究中心的罗鹏表示,其实就目前市场上私募群体性差异来看,各基金之间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差别不大,勉强可归为两类:第一类,忽视短期价格,重视长期投资。大部分出身公募的基金经理比较注重价值投资,以巴菲特为榜样,且不太注重所持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基金经理中短期未能获得正收益。如尚诚资产的肖华,尚雅投资的石波,淡水泉投资的赵军,还有东方港湾的但斌和景林资产的蒋锦志等等。第二类则关注市场环境,注重风险控制。这部分基金经理对于宏观经济、市场情绪和股票价格比较敏感,非常注重对于风险的控制,并能在市场环境出现变化时果断地抽身而退。如星石投资的江晖,武当的田荣华,民森的蔡明以及上海涌金投资的刘红海。这些人都在熊市中表现非凡。
石波分析说:"2007年我们做得不好,主要是带上了公募基金的一些职业投资习惯。我们由于做了10年公募,习惯于跟踪市场比较基准。然而,2008年的单边超级大熊市是一个特例,是历史演进中的一个断点,尽管有人作过历史上的归因分析,跟踪了美国股市30年发现,选时对股票的贡献率只有3%,所以主要还是看长期投资,97%的时间都要买股票,不要偏离基准。但还是要小心那个3%的概率。这对喜欢打破不平衡寻求断裂和崩塌的对冲基金比较有利,像索罗斯。这样的单边下行市场给我们造成了一定困扰,好在黑天鹅事件也只是14年才发生一次。虽然市场与我们的长期投资理念、价值投资思路出现了偏差,但我想,超级大熊市给我们上了一课,只要我们还有参与市场的机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聪明。”
这些变得更加聪明的前公募基金经理让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不过这群精英们,至少让私募这出好戏的看点更加多了。从某种意义上,或许他们更应该感谢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而私募行业也应该感谢这批公募叛逃者们,至此,私募基金的形象不再像过去那么晦涩,也不再小众,而是全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光辉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