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交易场所,既然是市场,就难逃“供需关系”这一市场的本质特征。资本市场的这一特性可以从产业收购与股票市场定价的差异上得到一定的反映。同一个企业,在企业收购市场中与在二级市场(股票)中的估值往往相差很大。这首先是因为产业间的直接收购项目中的购买方数量非常有限(因为一次性收购的额度过大,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标的确实能引起少数收购方的兴趣),而在二级市场中一个公司的股票所对应的购买方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其次,直接收购市场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交易场所,其定价往往是更个人化和经验化的。而股票市场是一个资金海量规模并且稳定的交易场所,博弈充分并且交易频度高,因此产业收购的出价往往明显低于二级股票市场的估值并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任何股票的上涨就是要靠钱去“买入”来推动的。这个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当所有(或者说很大比例)的“钱”果然已经进入了股市并且完成了对股票价格的大幅拉动后,其必然要面临买入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方向性衰竭。它的反面也告诉我们当证券市场总体上来看,被社会资金所忽视和嫌弃的时期,往往就是投资的天赐良机。
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证券市场的角度而言,可以看作是社会流动资金与股票供应之间的关系,但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则可以延伸到整个社会投资性摇求与可选择性标的关系。据福布斯的一项调查,截至2011年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高达5.2万亿美元,并且这些存款的名义年增长率为14%——远高于中国目前的通胀率5.5%。考虑到这5.2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所能获得的存款利率远低于预期的5%的实际通胀率,中国百姓必须积极寻找各种投资渠道,以弥补银行利率与通胀率之差,从而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充沛的社会资金和强烈的投资愿望是两个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