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到24日,中信、国泰君安、海通、华泰、广发、申万宏源,及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银河证券等9家头部券商集体发公告,均收到央行关于本公司短期融资券最高待偿还余额有关事项的通知,核准余额上限分别为469亿、508亿、397亿、300亿,176亿、300亿,及316亿、209亿、368亿元合计3043亿元。另外,有媒体报道称,中金公司也在名单之内。由于头部券商还有几家,估计名单和金额还会继续扩大。
这本质上是作为货币当局的央行给券商的头部券商的信用额度,通俗的讲类似于商业银行给某个企业的授信,只要你需要钱,我就借给你,只不过总的额度又上线,超过这个额度就不借,并且必须把以前的债务按期还清。
短期融资券简称“CP”指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即由国内各金融机构购买不向社会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年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2017年12月,央行核准的中信证券余额上限为159亿元,现在是469亿元,增加了约两倍,幅度真不小。华泰证券3月时公告该上限为216亿元。此次提高短期融资券的上线幅度是比较高的。
最近一个月来,由于个别中小银行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形成了信用分层,利差扩大,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大行不给中小行资金,中小行不给非银流动性,券商拿不到钱,公募的抵押品不能被其他金融机构接受。
央行这个政策就是为了稳定目前同业市场的不稳定,央行将流动习惯提供给头部券商,再由头部券商给其他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
信用的传导非常奇特,怎么也不会想到由中小银行的信用危机会传给非银,非银是除了银行以外所有金融机构的总称,包括券商、公募私募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等,他们都在公开市场跟商业银行进行交易,获取流动性。比如通过回购等方式。
在市场上非银机构的流动性来自于中小行,中小行的资金来源于大行,大行是金融市场的资金的总来源,一旦大行不给中小行资金,那么中小行不仅仅自己没钱,由于担心非因机构杠杆过高,或者抵押品风险过大,也不提供流动性。
对于中小行,央行断然采取了最后贷款人角色,通过窗口指导、市场喊话、抵押品增信等方式提供市场信心,并绕过大行,直接给中小行再贷款,央行这样做显然是为了阻断由中小行信用风险引发的信用收缩链条,防范可能发生系统性风险。
央行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有了流动性保证的头部券商就可以给中小券商和公募基金等提供流动性,缓解市场上信用分层的压力。另一方面为当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保驾护航,提升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当然,央行给头部券商钱,而不是把流动性给其他非银,则明摆着把风险控制的任务交给了头部券商,由于他们更加熟悉同业,那么对于风险较高,风格激进的非银可能将面临进一步的流动性压力,因为头部券商如果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必然是要自己去承担风险的,这个操作的实质是让头部券商做了担保。从媒体的报道看,监管要求,保护市场不等于保护高风险机构,个别产品和机构出风险,有利于高风险机构的淘汰,是市场的正常现象。
当然,去杠杆还在进行,从去年以来信用债暴雷不断,今年私募预期违约也密集发生,许多非银拿了这些产品,甚至还是加杠杆的,有些机构购买大量高收益的非标产品,这些资金最终的投向不是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就是房地产,随着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风险的释放,这些机构将是风险承担者,很可能成为下一步去杠杆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最终可能要为这一轮去杠杆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