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看股市]一个民族最不能失去的是理想和灵魂
财富的积累总是让人觉得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中国人的图腾和信仰被对物质和权力的欲望几乎覆盖,经济增长的路径让人沮丧,民营企业和改革的处境让人担忧,网络上围绕一个简单的问题展开互喷,观念和思维的撕裂让人焦虑。在前进的方向上,我们继续像80年代的深圳和女排带给我们的精神坐标和理想信念。
这段时间,两件事让我非常感慨:
第一件事情是高层以高规格纪念深圳等特区成立40周年。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过去4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列车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之一。特别是深圳,从40年前的小渔村,一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居第三,亚洲居第五,全球居前30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家都在探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缔造了深圳的今天。
另一件事是电影《夺冠》前段时间的热播,把我们这些有女排情结的人又带回到那个物质很贫乏但精神极其富足的激情澎湃的时代。
谈及特区精神,很多人应该注意到了,在这次“深圳特区40年40人”名单中有一个叫袁庚的人。他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在他2016年去世的时候,官方评价中有一个特别高的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袁庚被很多人视为“深圳之魂”,他被很多人推崇,绝非仅仅因为他创立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创建了蛇口工业园区,以及缔造了百年招商局的第二次辉煌,而是在蛇口工业区这个小小的地盘上,他进行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敢为人先的改革试验。
这些试验本身,既是经济事件,但也远远超越了经济事件的范畴,在当时一潭死水和处处充满观念禁区的中国投下了一枚激情燃烧的炸弹,把旧有的观念炸得七零八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炸开了一条血路。他是“ 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 “ 的蛇口精神,也是深圳精神的典型代表。深圳能有今天,最关键的是有一帮像袁庚一样的仁人志士,敢冒风险,敢闯敢干,杀出一条血路,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融化在深圳的血脉里,成为深圳的基因和气质。深圳能有今天,和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女排也一样,看《夺冠》,最大的遗憾是感觉这部电影的节奏太慢了,前半部分完全没有把当年女排带给国人的喜悦以及每次有女排比赛万人空巷的盛况展现出来。女排崛起之时,恰逢80年代中国刚打开国门,国人看到了中国与外面世界巨大的差距。
尽管那时物质贫乏、百废待兴,但摆脱了枷锁和束缚的中国人激情燃烧,理想纵横,整个社会有一种催人奋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当时的女排五连冠,给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动力。
女排精神作为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跨越体育,激励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开拓者,真正是时代的符号和文化的升华。
应该说,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那个时代总是充满了怀念和迷恋,因为那个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女排精神是80年代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杰出代表和时代精神的最好诠释者。
不要以为那个时候中国女排天下无敌,在当年中日美三强很难分出谁最强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就是靠顽强和拼搏拼杀出来了自己的一片蓝天。
今天,中国的物质状况是当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物质之丰富完爆当年,经济基础也远胜当年。但是,大家似乎失去了那种拼劲和精神。就中国经济而言,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增速下来了,但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而言,也是远超当年。
当年是一无所有,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正常逻辑,面对一些挑战,我们的应对办法比过去要多很多,我们不应该为中国经济担心。然而,我总感觉中国经济丧失了过去那种冲劲和灵魂。
财富的积累总是让人觉得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中国人的图腾和信仰被对物质和权力的欲望几乎覆盖,经济增长的路径让人沮丧,民营企业和改革的处境让人担忧,网络上围绕一个简单的问题展开互喷,观念和思维的撕裂让人焦虑。在前进的方向上,我们继续像80年代的深圳和女排带给我们的精神坐标和理想信念。
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你会发现,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充满了种种抱怨和不满。当然,这种不满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完全的牢骚满腹,而是的确反应了过去40年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收入分配等领域分化带来的种种弊端。
我们不否认中国有很多人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获取了财富,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人财富的获得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背道而驰,垄断收入和各种灰色收入打击着年轻人追求未来的信心。财富过度向房地产集中掏空了制造业残存的勇气,经济改革的争议和停滞让一些人心灰意冷,不断出现的精英阶层的出走和移民让人对未来忧虑。
世界的确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诸多挑战,在这些挑战中,坦率而言,我压根不担心中国造不出芯片,我也不担心中国在创新方面是否会有重大突破。
这些不应该成为问题。我最担心的,仍然是精神的缺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如果没有凝聚力,没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即使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又如何?面对改革的困境,中国的很多精英阶层都摇身成为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失去了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只算计个人进退,只揣摩领导心思,精心绕开各种危及个人前途的风险和选择,而置国家的前途和安危于不顾。
这个时候,太需要一种精神,凝聚所有力量,为中国的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前途杀开一条血路,我们的确怀念80年代那种令人迷恋的精神。
我不是为80年代招魂,我是为我们缺乏这种精神和灵魂而担忧。面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各种挑战,我最担心的是我们的经济体失去了真正的“精气神”,失去了精神图腾和力量,失去了奋进的勇气。
想想当年的日本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崛起,想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无所有,但精神是如此的富足。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各界团结起来应对时下的所有挑战。
对一个民族而言,可怕的绝不是没有芯片,而是失去了拼搏的精神和不屈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