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的“混业经营”真的要回归了吗?6月27日,市场突然爆出,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沉寂多年的计划再次被提及,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银行大哥有券商牌照了到底抢不抢小弟玩具?《大眼看财经》独家对话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探寻“混业经营”背后的影响。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大眼看财经》中表示,货币金融的和资本金融,基因是不一样的,玩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能干好银行未必能干好券商。在中国,只要有大的资本,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银行系的券商一定是特别有竞争力的。
同时他还认为,银行拿券商牌照,是为了要打造重量级券商与国际上大投行竞争。他说到:“我们看到其实好多银行在境外早都有券商子公司,所以他们已经是非常有经验了。就这次金融当局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更大的背景在于考虑整个金融业开放。因为金融业开放,摩根大通公募基金都进来了,券商外资持股的比例也都放开了,那么这个时候中国是需要大的强的这种国际投行,但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现在真正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这种大投行,非常少见,凤毛麟角。我这么比喻吧,比如说你互联网企业,那么你现在可以跟国际一流的企业至少可以比一比。在投行这个问题上,那么我觉得总体上这个我们国内的这个本土的这种投行,和国际大投行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这个时候呢,其实你需要打造就是又大又强的国际投行,去参与这种国际竞争。
同时能够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猜测可能有这方面的这个考量,因为你不放开不去竞争,他永远成长不起来,如果说你总是保护,以安全的名义,以金融稳定金融安全的名义去保护,你永远起不来。 ”
他还表示:对于金融业开放,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券商持股比例,都是鲶鱼效应,对国内的券商投行其实是极大的挑战。虽然他也认为本土的机构存在优势,但直接面对面和国际大投行去竞争的时代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苦练内功,在竞争中不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