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一词源于1785年英国一本名为《小街交易所指引》的书,书中出现“牛”和“熊”两个名词。而当时“牛”与“熊”所表达的意思同现在有所不同,“牛”当时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涨的人,而是指犹如今天依靠保证金买进股票而遭到亏损的人。
在17世纪中叶荷兰的郁金香交易所就已经出现了保证金制度,而1785年的伦敦交易所买股票是不用保证金的,“牛”身无分文就可以买进股票,但必须在缴款前卖出获利利润。根据当时的规则,一个投资者可以“透支”全部资本的四五干倍买进股票。
因此,在投资者结算前,势必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手中买进的股票卖出去,摆脱由于大量“透支”买进股票而形成的沉重负担。
若整个市场“牛”的群体太多,则很难找到“下家”,也就是接手的人,那么投资者就会遭到重大亏损。在付款之前,他必须跑遍整个交易所,到处寻找下家,由于心中充满希望和恐惧,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表现出“牛”的行为,因此这样的投资者被称为“牛”。
而“熊”不只指持悲观观点的投资者,还指做空的人,也就是先卖出一批股票,然后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补回所“透支”的资金。他需要不断地寻找“下家”,希望用低价格买进他未来必须交出来的股票,因此,“熊”对所有利空新闻、坏消息、谣言等,都会表现出很高兴、幸灾乐祸的样子。
分辨“牛”和“熊”很容易,那些表情沉重、忧郁的人一定是“牛”;情绪不安,借坏消息吓唬人的一定是“熊”。“牛”希望股价上涨,“熊”希望股价下跌。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把上涨的市场称为“牛市”,把下跌的市场称为“熊市”。
据记载,“熊市”与“牛市”这两个股市术语出现于18世纪早期的美国股市。首先出现的是“熊市”。在1709年的记载中这样描述,因为预计股价会出现下跌就提前卖出未来发行而目前还没有拿到手的股票,这样就使得投机商可以以相对低的价格买进股票。这样的投机商就被称为“牛皮批发商”,来自“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bear”这句话。后来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对股价越来越悲观。
为了区别上升趋势与下降趋势,人们把勇猛的牛作为持续上涨的象征,表达上涨趋势不可阻挡;而把倔强的熊作为下降的象征,表达下跌趋势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