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盘放量上冲的背后
开盘放量上冲,这里是指平开后放量上冲,往往半个小时甚至15分钟的成交量就超过平常-天的成交量。由于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所以很有必要进行分析。
如果大盘正在热火朝天的上冲,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这里我们不讨论正常的现象。
如果大盘非常平静,甚至开盘后还在下跌,那么出现这种现象就显得格格不人了。
也许当天该公司公布了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确实是这样而且市场也认为是利好消息的话就应该高开,绝对没有平开再放量.上冲的道理。
在排除了大盘的因素和个股本身的消息面因素以后,这种现象就属于非正常性交易了。大量涌进来的买盘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潜在的公司利好即将发布,另外一种就是有主力参与的买单。
在证券市场上永远会有少数人提前知道一些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但这些单子的量不会很大,对股价在排除了基本面有利好发布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就只有一个结论,主力在刻意的进行运作。
我在前面分析过主力的一些特征,其中有一条主力必备的基本常识就是“了解市场的习惯性思维”,而市场上最流行一种思维就是“放量要涨”。所以如果我们放弃其他任何思路,单单按照这一习惯性的思维模式,那么得到的信息就是该股要涨了。而这正是盘中主力通过交易形态要告诉我们的信息。
现在我们不会根据一些简单的习惯性思维来进行决策, 因为我们还有一项工作要做,就是识别主力要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们暂时将“放量要涨”的习惯性思维放一放,从另外一个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了这种现象是有主力在刻意运作,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力到底要干什么。
把股价一路往上打,表面上看是有做一波行情的可能,但往上虚晃一枪后一路出货的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 因此单从这一个现象来看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主力往上做或者出货的可能性都存在。
尽管直接的结论很模糊,但是有一一个细节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主力将“放量”的力度加大了很多倍。
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除非在大盘大涨的牛市期间或者个股处于主力强力运作期间,否则一般的股票成交量都比较小,特别是在开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更是清淡。
为了让股价上涨几个百分点而一路往上买进的话本身也会放量,也会给人“放量上涨”的感觉,但主力现在通过对倒将放量的力度尽量加大,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买盘更快速的进人。
主力为什么这么希望市场买单跟进?
答案A:主力不愿意增加筹码。
这个细节的判断告诉我们一个确定的结论: 主力并不在建仓期,也不属于建仓后拉升阶段的初期。
顺便说一句: 如果是建完仓进人拉升时期,主力很少采用一开始就对倒的手法。由于前期的底部筹码已经被主力悉数纳入怀中,因此刚刚上涨时根本就没有获利盘,而且即使有抛盘主力也不太愿意让给市场,更希望自己继续收集。只有当股价远离主力的成本区,主力才希望市场买单真正介人,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场的持筹成本,因此我们有了答案B。
答案B:主力的成本区不在这里。
也许我们会发现该股的股价目前还躺在地板上,怎么不是主力的成本区域呢?这是一种被主观意识左右的思维:因为主力有可能往上做,所以现在应该是主力的成本区。
如果一直是以这种思维方式来分析市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最后确定主力是否往上做呢。事实一再教育我们, 主力失败的案例真是太多了。
主力的成本区认定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而且准确性也很难提高。所以说主力想拉升股价与主力的成本区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既然主力的成本区不在这里,主力也不愿意增加筹码,那么仅仅凭借“放量上冲”这一走势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主力有可能一路往上做,但确认这一点还需要其他的理由。也许有了答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但如果对同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至少我们会进步的更快。
如果主力这样做只是虚晃一枪,并非真正往上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 主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根据市场的习惯性思维,如果股价上涨,那么原先准备抛出的筹码会等一等,特别是当股价长期下跌后几乎所有的筹码都是被套盘,因此一旦股价上涨就会吓退抛盘。减少了拋盘,股价就减轻了下跌的压力。
所以主力要把股价打高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抛盘的压力,给抛盘增加一些持筹的信心,说到底是为了不让股价继续下跌。
但主力又害怕增加筹码,所以会选择在一开盘的时候进行运作,那时候市场都在观望,抛盘还不会立刻压出来,主力趁此机会将股价快速打高而又不用增加太多的筹码。
这样做的结果股价确实高了,但如果主力放弃运作则股价依然难免回落的窘境, 所以如何让股价在主力放手以后仍然不回落,这才是更难的事。
本节我只是分析了开盘后放量上冲的一种情况,背景是个股近期走势平稳而且大盘也平稳。如果这些背景变了那么我们分析的细节也会发生变化, 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本节的讨论还是注重思考的思路以及思维的方式。如果掌握了合理的方法,那么不管背景如何变化,我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题外话:
要让股价走势强于大盘而不增加手中的筹码甚至降低原有筹码的成本是一个职业操盘手的最高境界。
我在长期的职业操盘手生涯中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本书并非是写如何作为主力进行运作的,所以无法对此展开更多的讨论。